2006年4月12日 星期三

大前研一專訪》創新 台灣企業家準備好了嗎?

■ 天下雜誌
自稱「我的戶籍是世界」的大前研一博士,不僅多年前率先預言新經濟戰場在於「看不見的新大陸」,並提出決勝關鍵不在於成本,而是必須掌握「知識平台」。經濟日報提供
自稱「我的戶籍是世界」的大前研一博士,不僅多年前率先預言新經濟戰場在於「看不見的新大陸」,並提出決勝關鍵不在於成本,而是必須掌握「知識平台」。他長期觀察國際與兩岸事務,更創辦「一新塾」「異端者的學校」,鼓勵創新思考與創新模式,啟蒙無數日本為政者與創業家。
應天下雜誌與台灣IBM邀請,大前研一將於本月26日訪台發表專題演講。來台前夕,經濟日報特別與天下雜誌合作,同步刊出大前研一專訪內容,以饗讀者。
日本經濟憑什麼復甦?韓國跟台灣相比,又有什麼問題?東亞四國(中、日、台、韓)經濟綜合體為什麼缺一不可?台灣企業創新的障礙在哪裡?趨勢管理專家大前研一對台灣提出「準備花營收25%投資海外市場」的忠告。
以下是天下雜誌專訪大前研一的內容摘要:
問:3月初,日本政府正式宣布走出經濟緊縮,掙脫七年來的成長困境,日本企業做對了哪些事,讓他們今天在低成本廝殺的紅海中,仍然那麼有競爭力?
威而剛經濟日本最近復甦主要靠大陸,短期效果強大,下半年中國噩夢的效應就會顯現……
答:這個問題很奇怪,日本企業一直很有競爭力啊!至少有一成五的日本人在具全球競爭力的產業工作(汽車、電子、遊戲及工具機等產業)。這些產業都已經全球化了,因此不管匯率、國內市場如何變動,他們都在全球市場競爭,今天反而變得更強壯。
過去10年日本經濟的黑暗「隧道期」,最慘的是衰弱的傳統產業,日本政府因為太投入拯救這些快倒閉的產業,投資了3兆日圓人民稅金,不僅沒救成,反而讓日本天空烏煙瘴氣。
期間不僅賠上日本人民辛苦存在郵局裡的錢(幾乎賺不到利息),更讓日本背上了巨額公債,用低利率造成超多現金流動的假象。另外,保留至少100家不具競爭力的銀行。這場中央集權規劃出來的復甦計畫,保留了國內不具競爭力的產業、銀行,阻擋了國際間有競爭力的廠商進來創造更多利潤。
後果有二:一是犧牲了日本消費者的利益;二是日本的下一代須背負更沉重的債務。7兆日圓,這對少子化的日本來說是很嚴重的問題,甚至幾乎不可能負擔。
問:那麼,如何解釋日本最近經濟的大復甦?
答:最近的復甦,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國大陸」。你看日本去年表現最傑出的60家公司(年獲利在10億美元以上)排名,有67%都是因為在中國大陸經營成功所致。造船、貨運、鋼鐵、汽車等產業,只要是知名的公司,都是明顯的中國概念股,我稱這是「威而剛經濟」,也就是一群老朽的傳統產業,到大陸後像是突然吃了威而剛,馬上就可以參加興奮的大派對了。
問:這不是很危險嗎?
答:當然。今年情況就會有很大的轉變,一中國本身經濟成長將減緩,另外,中國自己也快速進入產能過剩的困境。以鋼鐵廠來說,目前產能快速增抬到3億噸,中國國內實際需求是這個產能的一半,接著就會剩餘出口,直接用低價和日本鋼鐵廠競爭。日本去年享受的意外之財,今年將變成噩夢,下半年中國噩夢的效應就會很明顯。
當然,今天日本復甦的另個主要原因,是日本企業過去幾年減肥成功;以往被過剩產能、員工、負債等問題困擾的企業,在低成長期大幅推動的減肥已見成效。另外台灣、韓國廠商都大舉進軍中國大陸,這兩個國家產能的擴充,必須依靠向日本廠商買機器、關鍵零組件。韓國的成功來自對日本機械與零組件的深刻了解與掌握,再抓住美式管理的迅速果斷決策模式,這是三星及韓國企業成功的主要模式。
台灣也有中國需要的東西,那就是管理的技術。但台灣企業要進入中國,仍然必須跟日本買機械與零組件。這真要感謝上帝,台灣企業仍需向日本採購機械與零組件,而且還能用中文去管理中國的勞工,用英語跟全球的買主溝通,可見台灣占有的關鍵優勢仍然很強的。
一個不能少東亞四國關係緊密,若無台灣出色的管理能力支援,中國不可能繁榮成長……
台灣今天能夠在全球經濟中,仍有那麼強的地位,就是因為懂得「力用」這些東亞的鄰居———日本、南韓、中國。相對而言,我覺得韓國問題就比較大,因為儘管韓國企業在中國東海岸地區能見度很高,但他們中文能力不如台灣人強,而且狹隘的愛國主義又特別強烈。相較之下,台灣人就「四海一家」,國際化多了。
事實上,要長期在中國大陸經營成功,必須懂得包容不同的文化,不能只想「利用」廉價的勞工。現在韓國企業在中國可能還沒問題,因為中國勞工急需工作,但十年後,中國勞工技術愈來愈成熟,經濟情況好轉,對工作的要求也會跟著不一樣;韓國人那種剝削利用的態度就會引起麻煩。
問:所以台灣相較之下還很有利基?
答:我會在演講中進一步強調,眼前東亞這四個國家(中、台、日、韓)的緊密合作、無疆界整合,簡直太了不起了。東亞四國的這種緊密共生,在國際上卻一直沒有被廣泛注意,歐美各國也沒看清這四國經濟綜合體的超強動能。
四國中,日本靠的是先進的機械與關鍵零組件、台灣具備很好的管理能力、韓國有激進的生產能力,聯合進攻美國、日本、歐洲市場,東亞四國已經成為全球超強的生產基地。
而且關鍵是,四國中少一國都不行。如果缺了日本的關鍵零組件與生產機械,台灣也沒能力在中國那麼有效率地製造出狂掃美國市場的產品。如果缺了台商在中國的 200萬管理者,誰來雇用、管理中國大量的勞工?廈門國營的廈華映鑫是中國顯示器大廠,但生產、行銷及製程經理統統都是台灣人,許多其他大陸國營企業也是如此。
我認為台灣對中國大陸經濟的成功,扮演關鍵的角色,台海只要出點小問題,受害最深的是中國。因此我不認為中國會攻打台灣,否則中國經濟的命脈明天就會氣絕。因為中國經濟的機動力、爆發力,絕對需要靠台商,這是無庸置疑的。
但是陳水扁先生好像不了解這個連動關係,反而認為台商現在做的是在「幫忙」中國大陸,而且採取衝突解,這實在是很過時的想法。
可見,台灣對中國經濟的起飛有關鍵的影響力,這是值得台灣人驕傲的,因為缺了台灣,中國不可能繁榮成長。今天中國大陸最缺的就是好的管理者。當然,如果你說需要管理者,明年中國就有辦法產生100萬個MBA,但是他們全然無用,因為這些管理碩士都是紙上的。
問:你看到台灣企業家有機會真正的創新嗎?
答:你問得好,這才是台灣人要仔細思考的問題。對照日本的例子,台灣人必須體認自己會經歷日本過去20年的苦日子,你們選擇怎麼挺過這段時期?
過去,台灣的成功得來還不算辛苦,因為很快就承接了日本的機器與零組件優勢,當然台灣人算好的,你們還付費,韓國人是雇用日本大公司員工周末到韓國兼差的方式,偷到日本機械及零組件技術的。接著自己投資設廠,後來還可進一步往中國大陸輸出累積的技術與管理。
創新是關鍵下一場仗,需要在行銷、品牌、設計上創新;掌握時勢,可別坐等利基流失……
但是,未來台灣要親身去面對全球市場,建立自己的品牌、形象及行銷團隊,未來的仗跟過去、今天都很不一樣了。要全球消費者願意付出比中國、印度貨高出一成以上的價格購買產品,如何創新你們的生產線、產品、製程都是重要的課題。
台灣企業界是否有決心投入這樣的改善,卻是很大的疑問。今天我看來,一個都沒有。韓國已經有三個知名品牌進入全球100大品牌排行了,台灣卻一個還沒有。
和其他東亞國家比起來,台灣目前還有競爭力,因為有那麼大的中國可以做槓桿支撐。但是台灣企業都還待在「幕後」,即使是中國最大出口廠商鴻海,也沒多少人知道他是誰。要提升自己進入下個賽局,必須打一場不同的仗,因為中國的勞工價格最終也會上漲,到時候買家又可以轉到別家去採購了。
下一場仗,需要在行銷、品牌、設計上創新,也需要到第一線去接觸終端客戶,真正探知市場的需求,開發自己的規格。但要做到這些,必須將營收的25%重新投入市場。過去20年強起來的日本企業,都是投資營收25%在美國市場建立品牌、行銷管道、顧客關係的廠商。
告訴我,台灣有任何一家企業願意花這麼高的營收比率去海外打市場嗎?可見台灣還有長路要走,企業家們需要改換腦袋(paradigm shift)。特別當你的企業賺OEM、ODM的錢還滿容易,企業員工也沒準備好創新的時候,你花這種錢去打品牌,恰當嗎?但回頭想來,儘管眼前還賺錢,但中國工資的上漲或人民幣的升值,短期內也都可能讓你利基盡失。因此,好的管理者真的應該往下面想幾步了。(摘自12日出刊《天下雜誌》)
【2006/04/12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