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4月13日 星期四

經驗分享》身歷其境的震撼教育

■ 方滿階
面臨全球化及網路化的競爭壓力,企業必須更快速創新與成長,其中高階主管的創新和策略思考能力,扮演關鍵角色,這種需求迫使企業主管的培訓方式出現重大變革。
在美國,30年前的100大企業,現在大都不在榜上,當年誰也想不到這些原本體質健全、人才濟濟、前程遠大的大企業,會有名落孫山的一天。
過去,企業可能每十年才會發現有一個真正具威脅力的競爭對手冒出,而現在,企業可能每天都會面對新的對手,而且這些新對手既難察覺、又深具破壞力。
Google就是個好例子,一開始,華爾街和科技界都認為,它只是Yahoo的挑戰者,沒想到它現在真正威脅到的,竟是軟體帝國──微軟。
微軟在1995年錯過了瀏覽器的創新,幸好後來運用「擁抱及延伸」(Embrace & Extend)策略,總算拿回瀏覽器的霸權,沒想到,現在又錯過了Google這一波的創新,接下來,就得看微軟的防守及反擊策略了。
具管理知識 未必懂經營
這些例子讓企業界警覺到,提升主管的創新及策略思考能力,實在是刻不容緩。
商學管理教育向來是培訓高階經營人才的搖籃,商學教育從1910年開始萌芽(美國的哈佛商學院創於1908年,芬蘭的赫爾辛基經濟學院創於1911年),大學裡的企管課程愈來愈多元、專門,30年前,企管碩士(MBA)更是引領風騷,成為職場青雲路的保證,但近十年來,MBA或EMBA課程,由於與管理實務逐漸脫節,已難滿足企業界對經理人的期望。
國內某些名校的EMBA學生就很失望的說,財務課的老師居然在教如何編寫財務報表,這些CEO們不禁懷疑自己上的到底是研究所,還是EMBA的課。
專業的訓練機構是另一個主管人才培訓管道,二、三十年來陸續從國外引進不少企管訓練課程,從談判技巧、簡報技巧到性向分析都有,但對於高階主管真正所需的管理技巧(像領導力、創新能力、策略思考、決策能力等),這些訓練課程都難有明顯成效。
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事實上,這跟學習目的與教學方法有非常密切的關係。首先,管理課程能教的,是管理的知識(knowledge)、技術(techniques)、技巧(skills)、方式(approaches)和哲學(philosophies)。傳統的教學或學習方法,可以有效傳授前兩項。
你也可以到書店找一本談論Starbucks的暢銷書,好好讀一、兩遍以後,就可以與大家分享Starbucks如何從西雅圖11家分店成長到超過全球1,000多家分店的規模,但是這些「管理知識」,卻無法讓你真正經營好一家咖啡店。
上過一些會計課程、多做一些會計習題,你或許就能編出一家小型企業的財務報表,這代表你已學到編製報表的管理技術,卻不代表你能解讀報表中數字對這家企業的策略涵義。
當兩家企業損益表上的稅後盈餘都一樣時,其財務上的健全度往往差異很大,策略意義差異更大。高階主管最缺乏的,並非知識和技術,而是管理技巧。
經驗 養成最佳管理技巧
和知識、技術的養成不同,管理技巧的養成,無法靠讀書、老師講解或多做習題來完成。管理技巧的最佳養成方式,必須仰賴經驗,所以許多大企業在看內部的接班人時,都覺得他們必須在不同的實務面相多加磨練。
所謂的磨練,就是經驗!那麼,經驗可以透過學習加速養成嗎?答案是肯定的,重點就在教學的方法。
哈佛商學院所倡導的個案教學法,就是一種很有效的學習方法,其目的在讓經理人以一、兩年的時間,培養出一般企業要花一、二十年才能磨練出來的管理經驗。
個案教學最大的特色,是讓高階主管把自己設想成個案裡的總經理,面對個案裡的各種困境與挑戰,甚至是兩難的情境下,想出應對策略或方案,而且當學員提出其策略或看法時,必須面對其他人的質疑,其他學員也會提出不同的策略和看法,與大家討論。
這等於將學員活生生的帶入個案,成為個案的主人翁,親自面對各種讓人頭痛不已的問題,真正體驗企業領導人的困境,而這些體驗,是經理人平時無法體會的。
從去年開始,我的團隊陸續協助國內某些大型企業,設計以哈佛個案為主的高階主管培訓課程,效果非常明顯,企業人力資源部門及參與課程的學員都認為,個案教學是培養管理技巧的最佳工具。「個案教學」在企業培訓才剛萌芽,但我深信它一定會開花結果。(作者是阡絡創新與策略學苑執行長,
jeremy-fong@neo-ol.com
【2006/04/13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