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7月15日 星期五

專利的質量拔河

■ 方裕盛
專利的品質、數量孰重?在國內,這方面的討論已逐漸浮上檯面。
根據智慧局公布的2004年專利申請及核准件數排行,鴻海獲得雙料冠軍,63年成立來,共獲得4,649件專利核准。鴻海擁有這麼多專利,到底用途何在?孫子兵法謀攻篇云:「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在連接器的市場爭奪戰中,台灣小廠震懾於鴻海的威勢,避開主流產品,改走利基市場,對鴻海而言,便已收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宏效。
鴻海還建立人數龐大的法務智權團隊。這支部隊挾帶著眾多的專利武器,浩浩蕩蕩地殺入其他業者的地盤。鴻海的專利布局採取包山包海的策略,在單一產品項目上(例如連接器),鉅細靡遺,大量申請,建立起一個專利地雷網,形成一道阻擋競爭對手的銅牆鐵壁。
撒下專利地雷網,加上一支法務作戰勁旅,鴻海如虎添翼。面對這股壓力,電子五哥中的華碩及廣達,近年來專利申請件數都有顯著成長。有位專利事務所的所長便表示,拜鴻海之賜,現在有許多電子廠商都找他們幫忙申請專利,他們不怕沒生意做,而是擔心案件量太多,人手不足以應付。
舉鴻海為例,是要說明「量大就是一種優勢」。某家公司在某些產品或技術領域擁有眾多的專利,對於競爭對手而言,便是一種壓力,因為這些競爭對手隨時都要小心翼翼,避免誤觸專利網。而且,果真要分析專利內容,光是耗費的時間、人力及金錢,便已經是可觀的成本。此外,專利權的排他性,讓擁有專利權的公司可以不實施其專利,卻可以排除競爭對手實施相同於該專利的技術,進而影響同業新產品的開發時程。最後則是專利量大才會顯著,才能引起國際大廠的重視,獲得與大廠交互授權的機會。
IBM專利收益驚人
也有人強調,要重視專利的品質,而不是數量。但我認為,台灣電子業者多數還沒有達到講究專利品質的火候。利用專利收取權利金成效最卓著的企業,非IBM莫屬。我有幸在1997年造訪IBM位於美國紐約市市郊的華生研究中心,該中心的接待人員特別說明公司的全球專利組合(Patent Portfolio)策略。
對於權利金的收取,IBM會先針對某個特定國家或區域,決定專利組合的規模,考量的因素包括權利金收入、專利成本、法律系統力量、相關公司銷售收入、 競爭者專利組合、產業規模及成長率、風險承擔、階段性發展、全球經濟,並根據上述因素設計一套評量工具。整個專利組合的設計目的,就是針對價值、資金、獲利及投資作綜合考量。IBM已連續12年奪得美國專利排行榜第一名,去年共獲准3,284件,據報導,一年專利權利金進帳高達12億美元。
令人好奇的是,這3,000多件專利當中,究竟有幾件能為IBM創造權利金收入。IBM要確保專利權賣得出去,就要努力「推銷」,即透過各種形式的「論壇」、「聯盟」等推廣活動,吸引一群廠商跟進。若有業者使用專利技術卻不加入該等組織,便祭出最後的撒手金間──專利訴訟,不啻為一種強迫推銷的手段。這種現象不妨稱之為「大廠創造趨勢(Build standard and Patent pool),我們跟著流行(Buy and Pay royalty)。」台灣的電子廠商有幾家有這種能耐?
值得注意的是,向來專利申請不太積極的微軟,近來有一百八十度的轉變。蓋茲表示,贏得專利是公司的當務之急。微軟去年申請2,000項專利,今年將超過3,000件。法律總顧問史密斯表示:「更廣泛申請有利於保護智慧財產權的認證,將是微軟公司未來策略的柱石。」這一席話並未強調對專利品質的要求。
界定專利品質標準
企業要講究專利品質,首須界定「品質」的標準;拿標準去做評估,決定專利提案是否符合標準,其中最大的挑戰在於,讓研發人員或提案者被評價為不合乎「品質」時,仍能心悅誠服。
研發人員對撰寫專利提案通常會有排斥心理,若還要接受評估機制打分數,恐怕要他們提案難上加難。在公司推動專利提案的初期便要求品質,一旦提案被駁回,極可能影響研發人員的提案意願。因此,一般企業仍把專利管理事務的工作重點放在「衡量」上面。
鴻海挾其龐大的專利量,如蒙古鐵騎一般,所向披靡,競爭對手不能不防範它的進犯或搶地盤,重視專利數量的累積,實為當前要務。許多業者雖號稱科技公司,卻在專利產出上不太投入,以致面對競爭對手專利訴訟時,毫無反擊能力。除了價格戰外,又要面對專利訴訟,一般廠商那受得了?
業者應該積極針對自己的核心產品或技術,發展及建立專利組合,以形成一道防護網,必要時可當作反擊武器。而且,要做就做大,力求快速累積專利量。但在專利量尚未提升之前,對於品質的要求,要三思而行。
【2005/07/15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