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7月11日 星期一

企業與專利

活化專利 壁紙變黃金
■ 記者陳雅蘭/台北報導
試想你買了一台生產設備,卻擺在倉庫裡不使用它,是不是浪費錢的行為呢?專利也是一樣,創新心血的結晶,化為一紙專利權狀,但公司裡少有人引用、也難以商業化,又不授權或轉賣給其他有需要的人,是不是也讓專利睡著了,成為一種閒置資產呢?
工研院擁有專利數高達6,000至7,000件,近年就積極思考活化專利資產的方法。工研院已進行兩次「全國專利權聯合轉讓標售」活動,去年舉行的第二次,更有兩家業者以超出億元的價格投標,希望標走工研院的光電通訊專利組合。
眾達法律事務所律師許克偉表示,台灣廠商因大部分業務都是代工,專利只是申請了以後放著,有需要時拿來和客戶或競爭對手當成談判籌碼,使用機會不高;不過,由於專利大多需要維護費用,其實應該要進行分級和鑑價,讓每個專利都能「適才適用」才好。
許克偉表示,許多跨國公司都有獨立的專利授權部門,不斷思考如何將專利價值最大化,也就是透過專利來賺錢。所謂賺錢不是一定要授權或賣掉,而是分析:自己用,還是給別人用獲利高?給別人用的話,授權一家或多家價值高?
授權計畫也得按步驟來,第一要在一開始選出品質高、保護範圍廣的專利,第二進行分類,依使用價值計算公司自己使用的回收價值,回收不高或從來沒用過的專利才授權給他人,價值更差者就考慮拋棄,或是捐贈、報銷,進行最後的節稅規劃。
活化專利資產,已經成為工研院近年來的搖錢樹。工研院去年在產業服務及專利衍生加值服務收入方面,突破60億元,創下有史以來的新高紀錄。工研院院長李鍾熙說,去年產業服務收入超過50億元,專利技術衍生加值的收入也超越往年7億多元的水準,突破10億元,更較前年成長兩成之多。
工研院智權與法務組專利資訊與管理部經理劉展洋表示,以前工研院大多是授權給國內廠商,但有些廠商喜歡獨占,再加上20多年來累計專利已超過7,000件,維護費用不小,何不把工研院沒有繼續發展的技術公開標售,在民間繼續發展,賣不出去的就直接公開給大家,也算是該專利的最後價值。
工研院專利更帶來了直接的效益。從1999年到2003年,工研院技術授權金收入從2.6億元提高到5.3億元,權利金收入也從4,600萬元增加到1.6億元,標售專利金額也增加了收入上千萬元,工研院協助成立的五家新創事業公司,由於工研院以技術入股方式成為股東,也是持續而長久的實質回饋。
【2005/07/11 經濟日報】

布局智財權 以戰逼合
■ 記者黃昭勇/台北報導「十年前,智慧財產權(IP)就不再只是消極的防守工具,而是必須以『戰略』角度建立的智慧資本,作為公司提升競爭力的重要財產。」台積電指出,每一家廠商都希望在專利地圖上建構完整的防護與攻擊網,但有用的專利,比專利數量更重要。
對科技廠商來說,產品技術複雜、生命周期短、研發成本高及投資回收降低等問題,都讓IP的重要性與日俱增,如何在專利上突圍,使專利成為公司競爭力的助力,都是各家公司的最高機密。
台積電副總暨法務長杜東佑就認為,台灣在科技領域的IP相對落後歐美廠商,廠商必須要營造一個專利叢,在具有商品化的技術專利地圖上布滿,以保護自我發展前途,防堵其他人的入侵。
台積 打造專利叢
在台積電,有關智慧財產權的保護與經營,被視為是重要的戰略,而不僅僅是經營上短暫的策略。該公司有關智慧財產權的部門,統由杜東佑主管,並與技術部門共同合作。
為了健全智慧資本的經營,杜東佑接任台積電法務長以後,即積極建立智慧資本管理(ICM)機制。
聯電 開拓新版圖
聯電在專利上的運用更是出神入化,透過在美國打侵權官司,聯電成功迫使矽統握手言和,最後更以約100億元的價格併購矽統,不僅入主矽統,取得發展晶片組代工等的重要戰略位置,更使矽統晶圓廠成為聯電的8S廠,擴大聯電的代工版圖。
聯電董事長曹興誠就指出,專利根本不怕被抄襲,愈多人使用愈好。他說,所有的專利都是公告的資訊,會被侵犯的專利才有價值。
國內最大民營製造業鴻海,不但專利權數量驚人,還有龐大的法律軍團「中央法務處」,是鴻海董事長郭台銘領導集團征戰國際的秘密武器。
鴻海 部署地雷區
鴻海十餘年來精心部署「專利地雷」,一旦業界不小心觸雷,就得賠上大筆專利金或和解金,這都是鴻海「中央法務處」的核心業務。
鴻海的法務團隊高達四、五百人,編制上直接隸屬鴻海總部,規模更和國內幾家大型法律事務所平起平坐,擁有美國、中國大陸、台灣等地跨國律師的堅實陣容,負責智財權、併購、投資與商業法律等項目。
近年變成鴻海發動多次侵權訴訟,對象遍及美國、中國大陸、台灣等地的業者,利用各種方法封殺對手的出路,主要目的就是要大家向鴻海買貨,也是IP由防守轉為攻擊的最佳事證。
沒有人會否認,科技產業進入一個低毛利率的知識經濟時代,IP防護網不僅確保廠商不會遭到淘汰出局,更是作為全面進擊的重量級武器,可以想見,廠商在經過接單的第一輪淘汰賽以後,透過IP布局,以戰逼合,或是以戰逼退的戲碼將愈來愈多,也將是衡量一家公司投資價值的重要指標。
【2005/07/11 經濟日報】

避免踩地雷 專利檢索
■ 記者曾仁凱/台北報導科技產業講求「知識經濟」,公司的最大價值不再是土地、廠房等有形資本,而是智財權、專利技術和長久累積經驗的know how ,因此技術密集產業如何利用專利賺錢並避免誤踩專利地雷,減少專利負債,成為企業的重要課題。
眾達法律事務所律師許克偉表示,過去台灣廠商以代工為主,居整個產業供應鏈最下面一環,賺的是辛苦錢,他強調科技業的最高境界是拿無形的智財權(IP)賺錢。
像美國德州儀器(TI)每年專利權收入超過8億美元,IBM更是每年超過10億美元,當景氣不佳時,IP部門還經常榮登公司最賺錢的金雞母單位,可見智財權之於現代科技公司的重要性。
就消極面而言,大同執行副總林郭文豔認為台灣廠商一定要走出去,參與國際標準制定;另外台灣廠商以中、小型企業為主,營運規模難以和國際級大企業相提並論,能投入的資源也相對有限,建議政府應投入繪製「專利地圖」,協助將不同產業的專利予以分類,減少誤踩專利地雷的機會。
致勝 要強化研發
就積極面來看,許克偉認為過去台灣廠商思考智財權總侷限於被告時該如何化解,屬於被動防守,但「攻擊才是最好的防守」,當你能夠掌握專利權時,等於警告對方我有更多籌碼,可以減少被攻擊的機會;也可以進一步讓對手形成進入障礙,增加對手的成本支出。
突圍 可策略聯盟
在智財權的戰場上,加強研發投入的確是不二法門。明基總經理李錫華便指出,IBM等跨國大廠掌握關鍵技術,形成攻擊性專利,每年的權利金即占稅前盈餘的一至二成,明基也效法,積極支持研發專利單位,每年每股大約投資2元的比例,我們稱之為「耕耘未來」。
另外,尋求與掌握關鍵技術的廠商「策略聯盟」也是不錯的破解之道。李錫華表示,像DVD光碟機被戲稱是「光會跌價的機器」,若無法掌握關鍵技術,辛苦賺來的錢光付權利金就去了大半。所以明基找上全球擁有最多DVD專利的飛利浦合作,明基不必支付權利金給飛利浦,還能分享合作研發的成果,一舉兩得。
電子業的專利權有很大的策略性空間,因為透過不同的電路設計,卻可以達到相同的功能要求,以攻方角度而言,必須更完整而有系統的申請專利,有時不只研發結果要去登記專利,連製造過程也可以去登記專利。若就守方的角度來看,就要想辦法繞道而行。
無論聯電和艦案、或是台積中芯案,台灣廠商已從過去居於IP弱勢位置的挑戰者,搖身一變成為領先的衛冕者。如同籃球賽一般,只會攻擊或只能防守都不能贏球,台灣廠商應該學習如何善用IP優勢,攻守兼施,才能推動產業真正升級。
【2005/07/11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