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0月8日 星期日

建立協同模式 加速產品開發

【張建斐、陳泓名】
時至今日,企業為因應外在環境激烈競爭,不斷調整原先的產品開發型態,其中不外乎是:從「大量標準化」生產轉變為「顧客個人化需求的少量多樣」生產概念;從單純以「企業利潤」為導向轉變為「製造服務化」的生產概念;從地域性的「局部化」競爭佈局轉變為全球性的「國際化」競爭策略;從小規模「實體企業」轉變為講求全球供應鏈管理的「虛擬企業」。
群體協同合作的設計模式
當中所訴求的重點是「產品開發時程縮短」。為達成該目標,企業應由產品和服務下手,即從產品設計概念到產品創造的過程,透過不同資訊載體準確傳達資訊給參與專案組織內的所有成員,藉由協同團隊的模式,使產品設計開發能快速反應客戶需求。
在爭取時間的當口,多數企業的產品設計作業已經跳脫設計師獨立完成的思維,改由設計團隊集思廣益,在設計工程專業的要求下,設計作業分工愈來愈細,形成一種群體協同合作的設計模式,加上資訊科技的進步,使其得以藉由網際網路進行溝通,達到以下目的:
一、產品設計資料數位化:參與成員與設計團隊可直接對產品設計提出質疑,並經由網路立即建立及儲存產品設計的數位資料。
二、降低設計衝突:由溝通介面傳遞設計影像,直接經由立體模型來表現設計概念。
三、產品設計概念管理:透過參與成員與研發團隊的協調內容加以歸納分析,從而瞭解產品的設計與開發。
四、跨地域、跨時區:藉網際網路組成的虛擬空間(CyberSpace),可擺脫距離的限制,可使研發團隊與不同領域、地域的專業人才進行溝通與合作。
五、發展參與產品設計問題模組的架構:透過成員的參與,使產品設計問題能藉由組織不同成員的介入因而產生,並由電腦數位語言的方式將其模組化,作為下一次產品設計過程中解決設計問題的最佳途徑。
成功因素為設計溝通
另在無遠弗屆與高效率的網路特性下,專案成員對於設計資訊的攫取、相互間的溝通與互動、設計資料的呈現、追蹤和管理等設計關鍵工作,也由過去面對面或實體圖文處理,逐漸轉移到藉由網路資訊互動機制,來進行協同合作的產品開發。
協同作業模式中,資訊科技充其量只是扮演傳遞者的角色,實際執行工作實為專案成員本身,在協同作業模式中,最重要的因素也就在於如何建立溝通模式,許多溝通研究中所界定的溝通要素如管道、媒介、內容與網路等均可視為設計溝通要素,論及設計溝通的複雜性隨設計組織的型態與大小而不同,亦因專案之差異而不同,且在設計過程中不同階段有相當多之人員涉入,導致設計溝通的影響因素是相互作用而非獨立存在。
以下有幾個主要因素必須要考慮:
一、專案組織架構:在考量企業組織層級外,應視內部設計部門的存在地位與設計專案小組的組成方式等。
二、設計專案範圍:設計專案的大小與特性(如:產品改良或新產品開發)影響設計溝通的溝通內容以及設計程式中涉入人員。
三、研發設計流程:在不同的設計階段必須與許多來自公司的各種人員相互溝通,例如:設計條件界定通常與客戶需求、產品技術等牴觸;而細部設計階段則與製造能力相互牴觸。
現今資訊科技的成熟對於協同工作模式建立提供無限的發展空間,允許不同空間的「工作模式」、「資訊傳遞」、「資源共用」與「訊息整合」,能快速使得設計資訊同步化,並突破設計過程中溝通的限制,以達到降低研發成本及設計風險,有效縮短產品開發時程。
(作者是中國生產力中心中區服務處顧問師)
【2006/10/08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