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6月21日 星期三

策略布局》品牌與代工的抉擇

■ 陳慧玲
1998年6月,友訊為發行全球存託憑證(GDR)籌措資金,與承銷商配合舉辦了一次巡迴投資說明會,董事長高次軒與經營團隊,一路從東南亞的香港、新加坡歐洲的英國、愛爾蘭,到美國紐約,會見投資者及分析師。
在一場接一場的說明會中,幾乎所有的投資者都對友訊大陸東莞廠建廠的進度,以及美國、日本的ODM客戶表達高度興趣,發問焦點都集中在友訊後續將如何發展代工業務,及接到了哪家大廠的代工訂單。相形之下,占友訊營收比重65%的D-Link品牌業務「乏人問津」。
如此強烈的反差,其實正反映當時投資人對於友訊發展自有品牌D-Link大大不以為然。在他們眼裏,台灣廠商做品牌是不可能有機會的,不論是營收、知名度、市占率、人才、技術、資金等,都難與當時縱橫全球的美國品牌大廠思科及3Com相提並論。甚至有分析師就在會議上直接向高次軒嗆聲,認為台灣廠商打自有品牌是行不通的,並以Acer在美國慘敗的經驗為例,質疑友訊的資源與實力。
事後回想起這一段,高次軒感慨的說:「這一趟籌資之旅,真的是一個難忘的回憶,而且給了我很大的衝擊。我很認真的思考:『台灣真的只能做代工,沒有品牌機會嗎?』」
事實上,台灣經營OEM代工成功的範例到處可見,做品牌成功的卻絕無僅有,失敗的倒是一籮筐,這讓高次軒忍不住嘆息:「這樣的產業生態,是沒有內需市場的台灣海島型國家,注定只能替人打工的宿命?還是出於計劃性競爭優勢的選擇?」
雖然友訊從創立的第一天開始,就以D-Link自有品牌銷售產品,但偶爾也接些類似OEM貼牌的業務。當時有些PC廠需要內建網路卡,友訊為擴大營收,但又不想傷害D-Link品牌經銷系統,以未包裝的網路卡賣給PC廠,由PC廠安裝至PC內出貨。這些網路卡不打D-Link品牌,而是打上各家PC廠的品牌,也就是俗稱的「貼牌」業務。
IBM帶來標準作業程序
這種業務,基本上是由友訊設計生產,貼上客戶標籤,屬於ODM形態的一種,但因客戶多屬中小企業,交易模式多半較鬆散,並不重視外觀設計或工廠品質,而以價格及功能為主要考量,有別於後來逐步發展的ODM(代客設計生產)業務。
1989年,IBM美國為了一個教育專案,推出將顯示器整合在一起的PC,需要一個內建乙太網路卡,規格很特殊,友訊因為掌握技術會做IC,所以能在最短時間做出符合IBM要求的產品,IBM就決定將案子交給友訊。
IBM在確定將訂單交由友訊負責後,立刻派人飛到台灣,針對友訊進行一連串的審核。當他們得知友訊居然沒有自己的工廠,所有的產品都外包給代工廠商生產後,再自行測試包裝,便要求實地參觀審核友訊的外包工廠。
IBM人員抵達友訊的外包廠,發現竟是穿過豬圈、鄉間小巷內的鐵皮屋,當場,這群西裝革履的IBM人全都傻了眼,他們不敢相信,一家能贏得IBM青睞下單的公司,生產製造能力居然有這麼大的落差。
為了符合IBM的標準,也為了長期的發展需要,在IBM的協助與鞭策下,友訊全體總動員,重新改造內部流程、文件製作、工程審核、品質系統等,一項一項配合IBM的需求。另一方面,友訊也意識到擁有廠房的必要性,因此也積極籌措資金興建第一座自有生產廠房。1991年5月,友訊第一座廠房在新竹科學園區正式啟用。
高次軒說:「與IBM的合作,等於是正式開啟了友訊ODM代工的一頁!」有這樣感受的不只是高次軒,當時負責一手主導產品開發、爭取到IBM訂單的李中旺也說:「與IBM合作的經驗真的對友訊有非常大的幫助,在很多生產製程的細節上,IBM幾乎是一個一個環節的調整友訊的作業習慣,友訊也從中磨出了更好的生產能力與經驗。」
雖然與IBM合作的第一個ODM代工案很成功,友訊並沒有就此把ODM代工業務當成營運重點。對高次軒與李中旺而言,IBM訂單帶來的成功喜悅,他們只當成是對友訊團隊技術能力的一種肯定,是公司練兵的一個好機會,能夠在做乙太網路卡上,了解更多市場的需求與嚴格測試規格,也使公司在製造品管體系上大大提升水準,對於D-Link品牌業務的推廣,有著實質的進步與貢獻。
友訊與IBM合作的這個專案產品,從1991年開始出貨,前後約延續六、七年,可算是友訊ODM代工業務發展史上最成功的案例之一。 
其間,友訊雖也陸續接了一些日本客戶,但相較於當時一路風風火火在全球各地開疆闢土的D-Link品牌業務,ODM代工業務的比重還是微不足道。
因競爭而誤入歧途
1997年,卻出現180度的大轉變。友訊之所以會顛覆過去延襲多年的品牌策略基調,除了因為市場環境的影響外,當時主要競爭對手智邦不斷躍進成長的大動作,也是影響友訊重新思考發展ODM代工業務的關鍵因素。
1996年開始,宿敵智邦在認知品牌不可能與友訊D-Link相比,改為全力衝刺ODM代工業務後,營收逐年成長,速度與幅度明顯超越友訊,讓友訊開始緊張起來。一方面為了維持原先的領先差距,另一方面為了爭一口氣,友訊決定改弦更張,成立專責的OEM事業中心,專注於ODM代工業務。 
回顧那一段與智邦互別苗頭的過程,高次軒感慨的表示,當年友訊看到智邦投入代工業務成功,也想要進入代工市場與智邦一較長短;智邦則是看到友訊品牌業務的成功,1998年耗資10億元買下美國品牌SMC。這兩項受競爭對手影響做出的決策,就後來的結果來看,都算是失敗的,友訊發展代工業務分散了品牌業務的力道,並延宕D-Link品牌稱霸全球市場時程,而智邦發展自有品牌SMC,也因此連年出現虧損,甚至拖累整體公司營運。
友訊之所以大力投入代工業務,除了來自競爭壓力外,當時整體大環境包括媒體、分析師,甚至於政府政策都一面傾向代工營運模式。
在多重壓力下,友訊不得不調整,甚至可說是對大環境氣氛的一種妥協,在既有堅持的D-Link品牌業務之外,將整體營運調整成為雙主軸的營運模式,讓代工業務,也成為發展方向之一。
代工與品牌出現矛盾
友訊從自有品牌出發,又兼做代工業務,主要希望利用同樣研發的資源,提供相似的產品給多個客戶,提高整體資源的使用效率以及產能利用率,以創造規模經濟效益,進而提升競爭力。然而ODM代工業務所追求的產量,或製造占有率最大化,與友訊向來追求的D-Link品牌市場占有率,是完全不相同的事,而且有時還是互斥的。
(上,本文摘自商周出版《打造全球第一品牌———D-Link年年獲利的傳奇》)
【2006/06/21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