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13日 星期二

孫震看天下》自由主義大師海耶克

【經濟日報╱孫震】
我最近因為有兩本書出版,連續兩次接受中廣胡忠信先生訪問。閒談之間,說到我的老師台大名譽教授施建生先生今年7月由天下文化出版的《偉大經濟學家海耶克》。這是施先生近年介紹「偉大經濟學家」的第三位,前面兩位是熊彼德(Joseph A. Schumpeter)和凱恩斯(John M. Keynes)。
忠信兄希望訪問我談一談海耶克。我建議還是找施先生好。不過,忠信兄覺得施先生年長,不方便驚動;「有事弟子服其勞」,我就大膽答應了。
海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是20世紀自由主義大師,他的影響不以經濟學為限。我覺得他最了不起的地方是對經濟自由堅定的信念,這種信念建立在他深厚的理論基礎上。所以當上個世紀社會主義和凱恩斯思想流行,「滔滔者天下皆是也」,世界各國不是淪為共產主義中央計畫經濟,就是實施不同程度的政府干預,他依然堅定不移。等到整個世界漸從不幸的的社會實驗中覺醒,他的真知灼見才受到肯定,而於1974年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我記得1990年9月我到德國慕尼黑參加蒙帕侖學會(Mont Pelerin Society)年會,會後訪問匈牙利與捷克。我在布拉格經濟學院(Praque School of Economics)院長的辦公室中,看到剛從牆上取下來的馬克思畫像與堆滿一桌子的海耶克著作,真是感慨萬千:真理如此難以辨識,而我們如今所相信的究竟是不是真理?
海耶克1899年出生於維也納一個書香家庭,1918年進維也納大學修習哲學、法律與經濟學。1921年獲法學博士(PhD in Law),1923年獲經濟學博士,在那個時代稱政治經濟學博士(PhD in Political Economy),1923-24到美國紐約大學進修研究,並到哥倫比亞大學聽課。1927年海耶克和他的恩師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創立奧地利經濟循環研究所(Austrian Institute for Business Cycle Research)並擔任所長。1929年兼任維也納大學經濟學與統計學講師。海耶克自任奧地利經濟循環研究所所長以來,由於著作不斷問世,並常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在經濟學界聲譽日隆。1931年為倫敦經濟學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LSE)延聘擔任經濟科學與統計學講座教授(Tooke Professor of Economic Science and Statistics),展開他在LSE將近20年的輝煌學術生涯,直到1950年轉往芝加哥大學任教。
海耶克於1992年以93歲高齡去世。他一生貢獻卓著,本文為篇幅所限,我只想提三件事。第一,他和凱恩斯的友誼與學術論辯。海耶克初識凱恩斯於1928年倫敦的一次研討會中。凱恩斯年長海耶克16歲,當時擔任英國皇家經濟學會(Royal Eco-nomic Society)秘書長,經濟學刊(Economic Journal)主編,早已譽滿天下,海耶克在經濟學界則尚初試啼聲。兩位偉大經濟學家從此成為好友,凱恩斯並於戰時LSE遷至劍橋上課時,幫助海耶克安排住處,然而這兩位好友在經濟理論和政策上的意見則經常相反,彼此針鋒相對。主要因為凱恩斯主張政府干預經濟活動,海耶克則反對政府干預;而二人在政策上的不同,當然源於在經濟理論上的差異。
第二,海耶克1944年在劍橋的一次會議中,提議邀集觀念相同的學者成立一國際性學會,以研議自由主義的原理,維護經濟與社會自由。1947年他發起成立蒙帕侖學會,首次會議在瑞士日內瓦湖畔一家旅舍舉行,參加會議的人士有39位,來自10個國家,都是海耶克擬定的志同道合之士,其中20位是經濟學家。主張經濟自由的學者是當時聲音微弱的少數派,但自1974年海耶克獲諾貝爾經濟學獎到1992年他去世,蒙帕侖學會的會員共有七人獲諾貝爾經濟學獎,其中四人來自創會20位經濟學家之中。海耶克於30年前做此挑選,真是慧眼識英雄。
第三,海耶克在諾貝爾獎頒獎晚宴的演講中說:我們沒有理由相信一個對經濟科學有卓越貢獻的人,對社會上所有問題都能提出答案。他說,我幾乎想建議你們要求得獎人宣誓,今後絕不在公共場合發表超出其能力以外的言論。
(作者是台灣大學名譽教授、元智大學名譽講座)
【2007/11/13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