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11日 星期二

台北京觀察站》台灣問題vs.大陸人口

台灣有著這樣那樣的問題,這樣那樣的缺陷,但台灣的真正核心問題只有一個,那就是大陸問題。

大陸有著這樣那樣的問題,這樣那樣的缺陷,但大陸的真正核心問題只有一個,那就是人口問題。

如果以上命題成立,那麼,決定台灣命運的長遠決定性因素,就是大陸的人口問題。

讓我們從這個假設前提,來分析兩岸的長期互動策略。

分析之前,先看看一些事實。

你知道,13億是多少人嗎?

中國的可耕地是美國的七分之一,而人口是美國的六倍。也就是說,在可預見的將來,美國一個人吃的飯,中國得42個人吃。保障13億人吃到美國人四十二分之一的飯,得要有18億畝的基本農田,但很少人相信在工業地、房地爆增的趨勢下,這個數字保的住。

交通方面,每年的「春運」(春節期間百姓回家的人口運輸)已經接近2億人次。換句話說,幾乎相當於所有美國人在兩周之內同時出遠門。

居住方面,每個中國人都想要有自己的一套房,那就是13億套房。請注意,這兒說的不是每個中國家庭,而是每個中國人。「一家一房」不再是中國人的企望, 「一人一房」才是驅動力。原因有二:高漲的離婚率(某些統計已近50%)使得女人感覺除了和丈夫共用的房,自己名下也必須有一套房才安心。還有,父母都想 為未成年子女預先置一套房。

穿著方面,中國人經過50年的單調「灰黑」色系,已經進入追求時尚的第二個50年。朱鎔基當政時曾公開感歎,中國出口1億件襯衫,才能換回一架波音 747。下一兩任的總理,還將多出一個新問題:5億人都想穿出巴黎、紐約、倫敦、東京的品味,而中國沒有波音747出口來換回生產這5億件高檔襯衫的經濟 資源。

能源方面,中國是煤礦大國,但因鐵路運力不足而運不出產地,2008年電力緊張時,各大發電廠的存煤不及一周使用。燃油則50%依賴進口,儲備量僅21天。 替代能源,幾乎等於零。

以上的每一點,都與人口數量有直接關係。日本作家曾論述,中國應該分為七個國家,李登輝先生也有過類似論點,這些都是沒有在中國長期居住的人的誤會。中國的地理加上人口,就注定必須走大一統的路。

2008年3月的南方雪災,5月的四川地震,說明這一點。如果南方地區是個「南方國」,四川地區屬於「蜀國」,那麼那些沒遭受災情的「其他國家」不可能像 對待自己子民一樣的施救。換句話說,「蜀國」可能在一夜之間滅亡,或至少30年不振。試想,如果美國的洛磯山脈、黃石公園等不毛之地都住滿數千萬人,地方 政府分權的結構還能存在嗎?如果歐洲的人口不是2億人,而是10億人,歐洲還有存在那麼多國家的可能嗎?

理解尊重,台灣最大優勢…

中國的人口愈多,就愈增加其中央集權大一統的必然性。今天的13億人,20年後的16億人,已經是中國歷史高峰的高峰。人口數量加上有限資源、有限耕地, 所帶來的食衣住行、能源天災壓力、社會動盪性,以人類至今為止的有限經驗來看,除了中央集權大一統,還有更好的解決方案嗎?

回過頭來看兩岸關係。

統一,不是因為覬覦台灣的土地和資源,甚至不是想納入囊袋,而是不能給「大一統」概念留下一個缺口。 統一,可以滯後,但不能在概念上切斷。這有點像紅樓夢中大觀園的大家長,族人在外置宅置業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但絕對不能公然在大街上切斷親族關係,否 則整個大觀園的治理都要出問題。瞭解這一點,兩岸關係的政策就有所依託了。

只要中國的人口問題存在,中國的政治體制就只能緩進,大一統的概念就不可能容許缺口。大陸人口壓力一旦產生根本性的社會、政治問題,中央都會以(與大一統 概念相輔相成的)民族主義手段化解,且都會用兩岸關係中的好事和壞事來作為槓桿。然而,台灣在大陸的人口問題上絲毫沒有主動性,也完全無法預測大陸的人口 壓力將在何時何處爆發。

台灣方面,最佳的對策就是理解和尊重大陸的民族主義,以及種種中國特色的體制。只要表達了理解和尊重,人口壓力的旋風就不會跨過台灣海峽,即使吹過了海峽,也只是微風。

過去60年來發生在中國大陸的種種,都可以給予歷史下的理解,唯一不能讓人釋懷的是,它在歷史的瞬間鼓勵人口由5億人增長到10億人。100年後,人們將 淡忘文革,但卻永遠也擺脫不了周圍十數億人的資源競爭壓力。若說錯誤政策和愚昧,人類史上莫過於是。希望台灣有此智慧,不要為彼岸當年的這件錯誤付出不可 承受的代價。(作者在中國大陸經商十餘年,email:taibeijing@gmail.com

【2008/11/11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