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4月2日 星期日

EMBA手記》競標秘笈解析

■ 張正
競標是一場沒有砲火硝煙的戰爭。在這場無聲的戰爭中,各方奇謀盡出,爾虞我詐,想要脫穎而出,得先弄清楚對手怎麼想?會怎麼做?才有機會以最高的出價、最些微的差距及最低的成本漂亮奪標。
標案種類很多,不過出價決策有一定步驟。如國有地標售這類的最高價密封競標(拍賣)案,投標者最基本的功課就是正確評估標的物價值;正確估價是立於不敗之地的必要條件,出價太高會虧本,出價太低更沒搞頭。
標的物價值只是出價的基準,計算成本與報酬,還得評估奪標後的獲利成長,再加上策略考量溢價,經過這一番算計,最後出價可能比最初估價高出很多。所謂策略考量,是指拿下標案,除了標案本身獲利,還有企業在戰略或戰術上的規畫與綜合效益。
舉例來說,去年底中信金控以高價標得公益彩券發行權,考慮的不僅是彩券本身的獲利,還包括可為整個企業集團帶來的衍生商機,乃至企業(品牌)形象等無形價值。
又如建商在某一區段已標得土地,若是再標下臨近土地一起開發,整體開發價值遠勝個別的土地開發價值。這時的出價,就有別於個案的考量。
策略考量 玩心理戰
另一種策略考量則是更長遠的考慮。例如台新金控力奪彰銀特別股,主事者勢在必得,因為台新金若標不到彰銀特別股,未來想再合併其他銀行,可能會碰上更大阻力或付出更高代價,甚至就此被隔絕在下一回合的金控大賽之外。
相反的,策略考量也可能針對的是對手。有些人投標,目的不在得標,而是藉著參與,墊高對手的成本,削弱對手的實力,或者根本是想壞別人的大事。在一些公股金融機構標案或國有地標售案中,都可以看到這種影子。
更有甚者,出高價得標的目的在於破壞對手的策略規畫,以相對較小的代價,造成對手因未能得標而付出更多代價。二年前,新光三越百貨在信義計畫區的塊狀方位規畫完整,即因未能標得關鍵的A3土地,使原先的算盤打了折扣。類似這種情況,出價時若未考量阻絕對手的溢價,即可能被攔住全盤規畫,壞了大事,甚至使競爭優勢立見消長。
想要打敗對手,在標案中勝出,必須考量「對手」。對手會怎麼想、怎麼做?再逆推自己的最適決策與出價。這也是競標中最關鍵之處,因為每個參賽者都會揣測對手的心思,心理戰是最基本的戰爭模式。
簡單地說,在整個過程中,參賽者間「我知道你知道,你也知道我知道;我知道你已知道我知道,你也知道我已知道你知道… 」 如此不斷反覆推敲、沙盤推演對手的可能反應,知己知彼,才有更大的勝算。
證諸歷往的競標案,可以看到很多這類的「心理戰」,若未同時配合充分準備的「情報戰」,導致拿捏失當或考慮未盡周延,付出的代價很可觀。
尾數險勝 得意的笑
例如土地標案,有人「欲擒故縱」,明明就心在此地,卻故意放出風聲要退出標案,以鬆懈或誤導對手的判斷;也有人「欲縱故擒」,根本無心於此,卻一幅勢在必得,等到開標後,卻是對手高價得標,甚至獨家投標,讓對手痛在心裡,恨得牙癢癢的。
競標出價除了技術、技巧,還有些不成文或說不出道理的小步數。例如很多投標者在決定出價後,最後關頭多會在出價上加些尾數,因為擔心大家想得都一樣,出價也都差不多,多一點就能險勝,差一點就會飲恨,當然想多買個保險。
通常在這種情況下,加的尾數也很有意思,有些人用自己的幸運數字,有些則是用「168(一路發)」「8888」或「6666」之類的數字來討吉利。果真因而以些微差距險勝對手,真的會偷笑很久。
【2006/04/02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