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4月7日 星期五

走出服務迷霧》有思想的服務

■ 林婉如
「服務為何做不好?」近來常有企業主問我這個問題,他們抱怨:「標準作業流程(SOP)都已經架構完成,不知道怎麼回事,服務時總是少一味。員工意興闌珊,缺少熱情。」
在企業不斷要求績效與速度之下,員工身心疲憊與職業倦怠所衍生的問題一一浮現。先是情緒失衡,衝突加大,在無法解決之下,便消極對抗,採取「冷」面對。
我稱這種現象叫「服務迷霧」(the fog of service),猶如馬拉松選手比賽中會遇見的「撞牆期」一樣,身體開始不聽腦袋使喚,雖然有清楚的服務流程與品質衡量標準,但服務時沒了生動的感覺。
服務沒做好,是因為多數企業採「捷徑」訓練法,以最少的時間與花費,要求員工做極限的發揮與承擔。對營利事業單位來說,這固然沒錯,可是員工畢竟是人,有情緒、有想法,會在無意間表現於服務態度上。
要提供完善的服務,員工的觀念要正確、態度要好,這些觀念與態度正是第一道「服務迷霧」,迷霧中既看不見出路(找不到好理由去做)、方向(方法)也易誤判。如果服務人員只知道know-how,即如何做的技巧,對於自己究竟在做什麼(What)、為何要這樣做(Why)、服務對象(Whom)的特質與自己的互動關係、服務地點(Where)對自己及顧客的意義,都茫然無知,沒有想法與看法,服務自然沒有生命。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一旦進入服務迷霧階段,很容易因職業倦怠而失去動力。又怎能期望突發狀況時,服務人員能知所應變?
有一回上課時,我給了學員一道有獎徵答題目:「為什麼汽車旅館服務人員行迎賓禮,不直接面對車主,而要站45度角鞠躬呢?」沒想到學員利用午休時間,有的上MSN徵詢答案,有的直接打電話到汽車旅館、五星級飯店詢問。我之所以如此做,是希望透過案例,讓學員知其所以然,再反觀自己的行業,並思考改進之道。經過這樣的訓練,服務人員才會「有思想」。
在台灣,服務業的經濟產值占比已逾70%,連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都宣稱台積電是服務業。根據這種廣義的服務概念,不論生產的是那種產品、銷售的是何種商品,都將透過服務做行銷,所有買賣行為都蘊含服務的理念與特質。就連內部客服也須重視服務,以加強內部凝聚力及提升溝通效果。
總之,人是服務的源頭,人不對,服務就不到位;有了可用之人,企業應給予適當的尊重;否則,服務人員的人格將是萎縮而壓抑的,「唯唯諾諾」的服務將毫無品質可言。
服務要有思想,服務人員就必須「活」起來,明瞭服務的5W2H,才能走出服務迷霧。
(作者是我思形象教室總經理、生命動能協會輔導諮商師,著有職場形象管理專書《你知道我的鞋子穿幾號嗎》,e-mail:phoebe3302000@yahoo.com.tw)
【2006/04/07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