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3月3日 星期五

管理省思》知其然還要知所以然

■ 吳鴻麟
國中開始,我就不喜歡編年史記載方式的歷史教科書,反而喜歡看一些黑名單歷史學者編纂的「禁書」,因為內容較詳實,尤其西方歷史學者看待歷史事件的立場比較客觀,也較公允。
最近聯電在蘇州轉投資以鄭和艦隊命名的和艦半導體事件,被媒體炒得沸沸揚揚;國家地理頻道也製作「鄭和下西洋」專輯探索鄭和艦隊當年的足跡,讓我對以往教科書輕描淡寫一筆帶過的這段史實產生好奇,於是利用春節假期閱讀由英國皇家海軍退役軍官孟西士撰寫的《1421中國發現世界》一書,希望一窺這段歷史事件的堂奧。
讀完這本書,讓我感觸最深的不是鄭和艦隊偉大的航海歷程,而是一位非正統歷史學者,居然花了15年時間,造訪120個國家,並到900多個博物館和圖書館蒐集資料,只為探查與自己無關的歷史真相。
作者憑藉豐富的航海經驗,將自己設身於500多年前艦隊的一員,蒐集斷簡殘篇的證據,加以抽絲剝繭後還原史實。尤其是一些與現今衛星圖比較,形狀有所差異的古航海圖,透過科學的方法,結合天文、洋流、氣流加以校正調整之後,竟然找出當時測繪偏移的因素,並完成這本令人嘆為觀止、也令歷史學者汗顏的巨擘。這種實事求是、追根究柢的精神實在令人折服。
西方人研究學問或做事,總是抱者追根究柢的態度去探索、挖掘事件本身深層的意涵,我想這與他們從小受教育的方法有關。東方的權威性及填鴨式教育,企圖把學生訓練成循規蹈矩的模範生,也因此,當我們踏進社會,不論加入政府機構或民間企業,已經有許多的規範等著我們去遵循,不容質疑或挑戰。
這樣的社會價值觀,養成的現代人「不做不錯,多錯多錯」的心態,慢慢地喪失獨立思考的能力,只要順著長官指示,照著以往模式辦理準沒錯,所謂「東混西混,一帆風順;苦幹實幹,撤職查辦」,就是最佳寫照。
「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是上班族的通病,也是阻礙政府和企業追求進步、創新的絆腳石。
作為一個積極進取的職場人,不但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深徹探究辦法、規章、制度或者作業流程訂定的目的、背景,並衡量評估時空環境的變遷,適時檢討修正,而非抱著因循苟且、故步自封的心態,凡事以「依規處理」、「依法行政」作為藉口。
無擔當、不敢負責的主管或部屬,不只喪失改革創新的原動力,也喪失了國家和企業的競爭力。
【2006/03/03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