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月19日 星期四

好書導讀》如何成為台灣藍海贏家

■ 朱博湧
書名:藍海策略台灣版--15個開創新市場的成功故事
作者:朱博湧主編,朱博湧、經濟日報、遠見雜誌記者群合著
出版:天下文化
多年前,與許祿寶教授共同在交大EMBA設計策略管理課程,接受許教授的建議,將1997年《哈佛企管評論》中金偉燦(W. Chan Kim)及莫伯尼(Ren晹e Mauborgne)合著的價值創新(Value Innovation)論文首次納入教材。這是我與「藍海策略」的初遇,沒想到因此種下主編本書的因緣。
出版緣起
2005年9月在兩位學者訪台後,「藍海策略」變成顯學,由於天下文化出版社給我機會為該書寫序,加上受邀演講所得到的藍海迴響和熱情,促成我主編本書的動機,同時希望能以個人在創新管理研究者與企業顧問等多重身分,試著從不同讀者的角度與需求來撰寫導論、理論架構和部分個案,並集合資深媒體工作者的智慧,選取代表性的台灣藍海案例,對各個案例的啟示加以分析,幫助讀者掌握「藍海策略」精髓與應用之道。
出版本書的目的有三:首先,當前台灣企業發展普遍遭遇到瓶頸,缺乏能有效成長獲利的策略;其次,金偉燦及莫伯尼教授合著的《藍海策略》(Blue Ocean Strategy)在全球引發研讀熱潮,在台灣也不例外;第三,既然藍海並不侷限於時代、產業、國家、規模與企業歷史,那麼台灣的藍海贏家何在?要成為台灣藍海贏家,該如何有系統地進行價值創新?
找尋自己的藍海
在作者訪台後,《藍海策略》掀起熱烈研讀與討論高潮,提供台灣企業家以競爭為主流的思想外,另一個策略思考的方向。然而,在《藍海策略》所舉例子,多為西方公司,例如瑞士的帥奇表(Swatch),美國的西南航空及澳洲卡塞拉酒廠(Casella Wines)推出的黃尾袋鼠(Yellow Tail)葡萄酒等。書中所舉的亞洲例子,也不外乎是韓國三星電子(Sam-sung)及日本電信電話公司(NTT)等,欠缺對台灣、華人世界的企業家與學術研究,實為美中之不足。
既然藍海存在不同的產業、時代、國家,也不受限於公司的大小及歷史,台灣是否有利用藍海策略成功的企業呢?由於台灣企業所處的環境和西方公司、日韓財團體系並不完全一致,因此若能有系統整理分析台灣企業的成功案例,勢必可以帶給遭遇瓶頸的其他台灣企業,更多的資訊與參考。
我們相信,探討台灣藍海贏家的案例與分析,絕對有很大的需求及意義,亦可印證藍海策略不僅適用西方國家或較大的經濟體,也適用在小型國家,尤其是像台灣這樣的環境。如此一來,藍海策略應用的廣泛性,不僅可補原著遺珠之憾,將可刺激處在策略十字路口的台灣更多企業家及公部門決策者,透過這種系統性的創新思維,創造顧客與自己更多的價值。
書中個案,包括大公司和小公司、老企業和新企業,領域涵蓋科技、傳產、服務、金融、休閒和公部門。選擇的條件除了必須符合藍海策略所提的價值差異化、選擇性降低成本、創造獨特的價值曲線,以及有效創造新需求等篩選準則外,最主要是希望揭櫫藍海策略不局限於公司的規模大小、歷史、產業、時代,每個企業、組織、甚至個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藍海,這就是本書的案例選擇設計。
至於如何操作整個的分析架構,建議不妨參考分析買方效益的矩陣,從客戶的使用周期流程、使用期間的考量,如便利性、效率、樂趣、風險等屬性去做有系統的分析,以找到價值創新的空間;再由創新的空間中,利用價值曲線的塑造,選擇特定屬性予以降低、刪除、強化或創造,然後在特殊的象限裡,找到個別廠商獨特的價值曲線,再加以差異化。
最後,操作藍海策略的組織設計考量,可以從價值創新計畫(Value Innovation Program,VIP)或藍海小組(Blue Ocean Team,BOT)著手,先成立一些組織專案,進而推展到整個公司、甚至跨部門。至於如何提供合作誘因,去除組織推行障礙,促使企業組織從制約性推展到自發性的創新,則是與組織設計及文化塑造相關的議題。
期待藉此拋磚引玉
本書蒐集15個案例,結合遠見雜誌及經濟日報的資深記者群及其寶貴的知識經驗,然而,因為編輯本書的時間倉促而篇幅又極為有限,台灣運用藍海策略典範眾多,難免有遺珠之憾。本書希望能夠為讀者提供多樣與不同的案例,從不同的產業與角度探討,期能帶給在不同情境需求中的讀者一些啟發。
此外,也希望這本書能夠鼓勵台灣企業積極進行藍海思考,同時在這過程中能有所助益。顯然,在很多價值曲線和策略行動分析的深度上有所欠缺,也不夠深入,或許這也是企業家與學者應該學三星電子,把研究「藍海策略」視為一個永無停止的流程的原因。
(作者是標竿學院院長、交大管理科學系教授)
【2006/01/19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