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月16日 星期一

自我管理》包容力與同理心

■ 羅智強
如果你常抱怨老闆的管理態度,不認同同事的做事方式,不滿下屬的工作效率…,那只有二種可能:對方真的很糟糕,或者你並沒有設身處地為對方想。
我開設的生活職場辯證藝術課程,強調二項能力的訓練,即「包容力」及「同理心」。這二者是一體的兩面,當一個人的內在養成了「同理心」,對外就比較會表達包容力。為何辯證訓練能訓練同理心?
辯士站在辯論台上,幾乎不可能被對方說服,怎麼會和同理心搭上關係?辯論的確給人「不包容」的感覺,但這只是受限於辯論規則的一種表象。實際上並非如此。
上課時,我喜歡問學員:喜不喜歡馬英九?如果學員答「喜歡」,我就要他上台說出馬英九的三個缺點。如果答「不喜歡」,則要他說三個優點。這是辯論中最基本的同理心練習。
假設辯論題目是「陳水扁是好總統」,你是陳總統忠實的支持者卻抽中反方,就必須指出陳總統的不是;即使很幸運,抽中正方,一樣得做「預先防衛」的功課,更要了解陳總統有那些不好,這樣才能充分辯護。於是,透過辯證式的思維歷程,會有較多的機會全觀地看到陳總統的好與不好。
然而,對一般人而言,卻難得有機會經歷這種辯證式的思維歷程,因為人都有「本位主義」、「自我中心」的思考習慣。也就是說,習慣從自己的角度,從既定的立場看問題,但辯證訓練是要大家顛覆這種慣性,用別人的角度,從反對的立場看問題。
套用到職場,若覺得上司、同事、僚屬有問題時,應先假設自己是對方,然後思考:他為什麼會有我們所認為的「問題」?換成自己,會不會和他們一樣?這樣的轉換思考,有三個好處。一、也許會發現,錯的其實是自己;二、經過同理心過程後,若仍覺得錯在對方,會對自己的意見更有信心;三、由於曾站在對方的立場想過,比較容易找到問題的根源,並找到規勸對方的切入點與說服方法。
(作者是聯合報生活進修站溝通學講師,講座內容請洽02-27463516)
【2006/01/16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