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5月12日 星期四

台灣經濟的發展與挑戰

■ 經濟部政務次長陳瑞隆 王純瑞整理
日前陪同呂秀蓮副總統出訪中南美洲友邦國家,他們對台灣過去50年,國民生產毛額(GNP)成長190倍、平均每人GNP成長72倍;產業結構順利轉型、升級,成為全球第15大貿易國的「經濟奇蹟」,非常羨慕。
時至今日,台灣經濟發展面臨不少挑戰,內部環境的三大挑戰是:經濟成長率趨緩、產業結構面臨調整、產業轉型加快,造成傳統產業及中小企業外移,失業率上升。
另外,台灣經濟的外部環境挑戰包括:中國大陸新興勢力抬頭,使得外銷過度集中單一市場,風險增加;自由貿易協定(FTA)/區域貿易協定(RTA)區域貿易板塊形成,台灣面臨邊緣化的危機;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世界貿易組織(WTO)多邊貿易體系建立,以及最具爭議的聯合國氣候綱要公約與京都議定書相繼落實。
尤其是聯合國氣候綱要公約、京都議定書,不論在已開發或開發中國家的爭議愈來愈尖銳,使得經濟和環保對抗愈來愈嚴重。
中國磁吸效應衝擊全球
先談中國大陸新興勢力的抬頭,1998年我國對中國大陸、港澳出口額是259億美元占出口比重23%,2004年已達638億美元,占出口總額1,740億美元的37%。六年來,對中國大陸出口增加14%,是我國最大出口地區。
從台灣對外投資來看,1998年台灣對中國大陸投資5.2億美元,占31.63%,但是到了2004年,台灣對中國大陸投資已增加至69.4億美元,占我國對外投資103.23億美元的67.2%。而且實際投資金額應超過這個數字,因為有許多投資案透過第三地到中國大陸投資。
這種過度集中中國大陸的情況非常嚴重,甚至超過當年台灣對美國貿易的依賴程度,顯示中國的磁吸效應不只對台灣產生衝擊,也對全球經貿產生極大影響。
至於GATT/WTO多邊貿易體系發展,大體來說,對台灣經貿是「利多於弊」;在全球化過程中,台灣加入GATT、WTO,成為全球化的受惠者。
還記得多年前,在美國西雅圖參加貿易談判,反對全球化的勞工代表在會場外強烈抗議,要求工作權,整個會議過程幾乎都在抗議聲中度過,顯示全球化對不少經濟落後國家,產生許多壓力。
在上一次烏拉圭回合談判中,WTO會員國達成多項貨品貿易多邊協定,並對我國許多產業發生重大影響,例如「紡織品與成衣協定」決議2005年全球取消紡織品配額制度,由於台灣廠商及早因應,降低衝擊;中國大陸則順勢成為全球最大紡織品出口國。
另外,透過WTO架構下的「動植物檢驗檢疫協定」,美國牛肉因有狂牛症,我國得禁止美國牛肉進口,直到最近才恢復進口。再例如,在WTO的「反傾銷協定」下,有關我國DRAM是否傾銷問題,就是透過WTO調查、執行。
目前WTO最新的發展是杜哈回合談判,主要談判議題包括:農業、非農業產品市場進入(NAMA)、服務業、智慧財產權、爭端解決、貿易規則(如反傾銷、補貼)、貿易與發展、貿易與環境、貿易便捷化(無紙化)等,將對我國經濟發展產生巨大影響。
由於WTO新回合談判將打破全球經濟遲緩的惡性循環,促進全球貿易自由化並加速經濟改革,而且重視會員發展需求,融合永續發展概念。因此,對我國非農產品市場進入、農業、服務貿易及貿易規則等都有重大影響。
以非農產品市場進入來說,工業產品是我國出口最主要項目,且我國關稅稅率已達低水準,透過談判,可要求其他會員進一步調降關稅,以利拓銷我國產品。
至於農業,是我國加入WTO後,衝擊較大的產業,我國認為農產品貿易應強調「漸進」自由化,以免對各國政經環境帶來過劇衝擊。
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最後,談談京都議定書生效後,我國的機會與挑戰。目前歐盟、德國已簽署京都議定書,並呼籲各國展開第二階段減量承諾的討論,已開發國家應率先提出有效因應行動,其中德國自定2020年達到二氧化碳排放量減量40%(以1990年為基礎),2050年達到二氧化碳排放量減量80%的目標。
2001年我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2.29億公噸,全球排名第22;平均每人排放10.3公噸,全球排名23;若按GDP排名,平均1美元排放二氧化碳0.58公斤,全球排名47,從這三個數字來看,我國能源效率使用不夠好,應積極朝京都議定書的兩階段推動,以達能源永續發展的願景,讓二氧化碳與經濟發展成長脫鉤。
(主講人是經濟部政務次長,王純瑞整理)
【2005/05/12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