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5月21日 星期六

好書導讀》打造優質就業市場

■ 作者:李誠
書名:從充分就業到優質就業
作者:李誠
出版:天下雜誌
1996年以前,我國失業率一直都很低,長期的充分就業狀態令其他國家稱羨,世界銀行更稱此現象為「台灣奇蹟」。但自1996年以後,台灣的失業率不斷地上升,失業人口的年齡、教育與婚姻結構都有非常重大的變化。
過去,失業人口主要是年輕初次進入勞動市場的新鮮人,或更換更佳工作的過渡性(摩擦性)失業人口,現在已變成中年、已婚,因事業單位關閉而被遣散的失業人口,他們的失業期間也大幅延長。換言之,即使我們今日能恢復到1995年以前的失業水準,失業人口所遭受到經濟與心理、家庭、社會的衝擊遠較1995年以前的失業人口嚴重,更何況目前的失業水準是過去的二倍以上。
提供終身教育機會
在過去工業化的時代,失業問題產生時,政府可以有效使用貨幣與財政政策來復甦經濟,紓解失業問題。但在21世紀的經濟全球化、國際化、自由化時代,而且我國經濟開始脫離工業化時代而轉入知識經濟時代,歐美國家的經驗已顯示,貨幣與財政政策無法解決現今的失業問題,貨幣與財政政策已無法使一國達成充分就業的境界。此時我們該有何種新的就業政策?新的勞動市場政策?
在知識經濟與高所得時代,人民已脫離馬斯洛第一階段基本生存的要求,開始追求個人自我實現與靈性滿足等更高階段的需求,因此政府不宜以舊時代的公共服務擴大就業政策,創造一些低所得、無自尊、無前途的死胡同工作。此種就業不但是短暫的,更不是人民所希望的工作。
在全球化、國際化與知識經濟時代,政府既然已無法再使用財政與貨幣政策來創造出有前景、高所得、有自尊、能自我發揮的「優質」工作,便必須要透過勞動市場的鬆綁,使彈性的勞動市場能發揮其市場功能,能鼓勵企業與員工創新,不但提升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也因創新而創造出有前景、有發展、有自尊與高所得的「優質」就業機會。
養成永續就業能力
政府在經濟全球化、國際化與知識經濟的時代,應該扮演的唯一角色是,保障人民永續就業的能力。也就是說,政府在此階段應該為就業與失業的員工提供大量的職業訓練與終身教育的機會與誘因,使台灣的勞動人口可以隨時隨地掌握最新、最適合的生產技術與生產知識,因而儘管經濟結構、產業結構、生產技術作快速的變化,人民都有能力很快地適應此種新的工作環境,配合這種新的生產條件。
換言之,如何提升全民的人力資本,是當今政府所面對最大的挑戰,也是最急需進行的工作。除此之外,政府沒有任何能解決人民失業、提供人民優質就業機會的策略。全民也必須醒覺,不要再迷思於政府可以提供你一個終身就業的保障,不要期望政府能透過各種就業保障法案來保障你一個終身就業的機會。
終身就業的時代已逝,代之而起的是追求終身就業能力、永續就業能力的時代。在此時代,政府固然有義務要提供人民大量的職訓與終身教育的機會,但人民也有去參與各種職訓與終身教育的義務,以確保本身永續就業的能力。(本文是作者序)
【2005/05/21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