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8日 星期一

營運管理》提升附加價值 便利商店找利基

【經濟日報╱吳嵩浩】

台灣便利商店全球密度最高,過去利用商圈保障範圍準則來拓展新店的概念,已無法延用,業者紛紛拋掉舊有思維,透過提升附加價值,發揮連鎖業的經濟效益。

根據今年台灣年鑑的數據顯示,台灣有超過850萬人每天都要到便利商店報到,可見國人對便利超商依賴度之深。不過,目前超商市場年營收總額的年增率,從6%一路下滑到1.18%,顯示產業已進入飽和期。

中華民國企業講師協會秘書長桂世平認為,傳統連鎖加盟事業的展店準則,都以規範商圈保障範圍大小為主,這個範圍從半徑500公尺到800公尺不等,視地點、人潮多寡與密度做為輔助,人潮多的地點商圈保障範圍就小,人潮少的地點就比較大,解決齊頭式平等可能出現的缺失。

但國內便利商店數量成長快速且密度過高,已不適用商圈保障準則,如果還是採用商圈保障模式,也只能限制自己的連鎖體系,其他競爭對手並無限制力。商圈保障的概念,對市場保護而言已無法真正發揮積極功效,而是將大好商機拱手讓給競爭對手。於是業者對於擴張新店與業績成長間,有了新的準則與想法。

統一超商營運長謝健南認為,便利商店市場已進入「質」的年代,現在便利商店商品類別已超過2,000項,獲利要持續進步,就要更重視顧客需求,並與顧客有更深度互動。以十年前推出的「代收服務」為例,就是超商業者發現消費者對繳費不便的需求而提出的服務,之後更衍生出多類服務,光統一超商,每年就有超過 1.6億筆代收服務,代收金額高達1,000億元。

全家便利商店董事長潘進丁更在「便利商店產業動態分析」中指出,資策會估算去年線上購物金額達2,430億元,便利超商可以和網路通路形成虛實互應的效果,提供更有競爭力的網路服務來提升經濟效益。

【2009/05/27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