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8日 星期一

主管經》勞資天平

【經濟日報╱林行宜】

身為主管,須帶領勞工團隊,完成上級交付的使命,以求取企業最大的利益,回饋企業主或股東。

站在勞方的立場,為能順利完成任務,最好能給予最先進且足夠的作戰武器,還有源源不斷的後勤補給。但「最先進」、「足夠」與「源源不斷」這些字眼的背後,所代表的意涵是高額的經費與預算。

當成功所須的成本墊高後,獲利的空間便相對減少,此舉與資方的利益衝突。站在資方的立場,定要設定合理的預算,且嚴審經費的支用,務求將錢用在刀口上,讓每一分錢的投資,都能產出數倍的經濟效益。

主管界於勞方與資方之間,如同一座勞資天平。一方面代表勞方,向上級主管爭取資源,以確保團隊能達成目標;另一方面,則要代表資方,監督團隊善用有限的資源,創造最大的產出。

如果主管太偏袒勞方這端,為部屬爭取最多的資源與最好的權益,若部屬執行打折扣或無法達成目標,則極力為部屬辯駁與解釋,不讓部屬受委屈。如此或許可擄獲部屬的心,但在衡量效益之後,資方應該不會太開心,狀況嚴重者,主管得小心官位不保。

如果主管過於傾向資方這端,為了彰顯投資效益,就得限縮部屬可用資源,為了顯示管理績效,有時過度承諾或低估攻頂的難度,也沒有給予部屬應有的支援火力。幾次兵困馬乏或損兵折將後,部屬流動率將偏高且難留住好人才。

站在楚河漢界上的主管,一方面兼具勞方的身分,一方面又得代表資方,究竟主管是屬於那一國的呢?如果不和部屬站在同一邊,那日後他們會保得住嗎?

如何才能維持勞資天平的平衡,讓雙方都覺得公平,而不會覺得自己偏向天平的另一側,以致讓自己陷於左右為難的狀況呢?

這個惱人的問題,可以嘗試將雙方利益矛盾轉化為共同利益解之。

譬如,主管可建議資方,在獎酬制度的設計上,明訂勞工可分享企業獲利的原則與比例,且獎勵的標準,是依員工所使用的資源以及所相對創造產出的比例而定。

若勞工完成工作所耗用的資源愈高,則該項工作的投資報酬率即愈低,日後可獲得的獲利分享比率即降低。相對地,若勞工愈慎用資源,則日後將可與企業主或股東分享較高額的獲利果實。

勞資天平的左端是企業主,天平右端是跟隨自己作戰的部屬。若雙方涇渭分明,兼具雙重身分的主管,將因天平兩端的利益糾葛與衝突而難以維持均衡。若能將雙方的利益引導至企業獲利與長遠經營的相同目標上,才容易讓勞資天平常處於均衡狀態。

【2009/06/02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