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8日 星期一

名家觀點/亞洲重回均衡發展之路

【經濟日報╱杜英宗】

時序進入21世紀雖然不久,但是在短短不到十年間,全球經濟經歷前所未有的現象,亞洲也將在新一輪的政經勢力版塊消長中,面臨全新的契機。

在不到十年內,人類也同時經歷前所未有的全球全面、同時、同步的成長(Synchronized growth)以及同步蕭條(Synchronized recession)。這些新發展,不僅跟亞洲息息相關,也對亞洲帶來很大的衝擊。全球同步成長中,有很大的動力來自中、印等開發中國家。這些國家急速成長,消耗許多資源,使得大宗商品價格急速上揚。商品價格飛漲,又回頭挹注許多資源出口國的經濟,與先進國家同時成長。

這樣的成長結構,在西方國家爆發金融危機,演變成信用緊縮,再擴散到經濟危機後,也使亞洲受挫。亞洲的經濟與G7相關性大,尤其是倚賴出口甚重的國家,在這一波蕭條中,經濟衰退嚴重,進一步引發了亞洲各國同步的財政擴張政策以刺激經濟。

另一種觀點是,全球金融危機的成因除了政府管理規範與華爾街的紀律不彰,也因為亞洲的高儲蓄,以及出口累積的巨額外匯存底,紛紛流入歐美,購買歐美資產,造成歐美的成長與泡沫。就像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開的玩笑︰「你把有毒的產品給我,我把垃圾美元給你!」

這些說法在在顯示,亞洲在全球經濟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根據IMF與世界銀行的預估,今年亞洲(含日本)已占全球經濟大約30%的產出,到2020年,全球更將有40%經濟產值來自亞洲。

未來,中國仍會是帶領各國成長的重要動力。今年,全球經濟產出將衰退1兆美元,但中國的國內生產毛額仍有2,400億美元的成長;明年,全球的經濟增長中,更將有28%來自中國。而且它的影響力不僅只在經濟事務,也會彰顯在政治層面。這從近來大家的話題從G20聚焦到G2,便可見一斑。

中國經濟壯大,對各國都有益,而且未來在這個區域內,中國可以結合東協加三的力量,在以下領域,扮演整合者的角色︰

一、亞洲區域貿易協定:在歐洲有歐盟;在美洲,也有北美自由貿易協定以及中美洲自由貿易協定。但是在亞洲,還沒有看到這樣大規模的整合。目前,亞洲比較大的組合僅止於東協加三,但是這個區域有巨額的貿易順差以及3.5兆美元的外匯存底,區域內的貿易協定有助於回復全球經濟趨於平衡發展。

二、貨幣交換:目前亞洲各國的貿易、經濟及外資進出,都受到與美元間的匯率消長而影響,匯率也因這些因素而波動。如果能有外匯交換協定,不但有助於穩定各國匯率,也會降低美元幣值變動對其他經濟活動的衝擊。

三、區域內的投資協定,以促進更多交互投資:亞洲各國可以利用外匯存底進行更多國內的投資,刺激內需市場或基礎建設,增進人民的福祉。

亞洲的經濟均衡發展之路(rebalancing act)也是亞洲各國思考如何讓經貿措施重回均衡發展(rebalance)的時刻。短期內將可見到各國將加強內需,包括強化公司治理,並運用稅賦政策,將公司多餘的現金、獲利發回給股東,從事更多消費或投資。各國也會運用政策協助降低家戶面臨的風險,以便讓大家更勇於花錢消費。另外,政府還會改善投資環境,祭出經濟刺激政策。

在產業結構方面,也會從外銷轉為內需導向,在兩者間求平衡。這包括協助小型企業與服務業的崛起,以配合內需發展,以及更彈性的匯率政策,協助企業在產品面向重新分配外銷與內需的比例,以倡導、並提振內需消費。

中、長期而言,政府要更重視經濟的永續發展。除了目前的刺激經濟措施,政府也將協助私部門在長期發展上重回平衡發展。包括︰加強醫療、教育、退休金以及社會安全網,追求長期的福祉;加強有形的基礎建設,例如道路、港口興建。這可以進一步引導私部門進行投資,並且徹底改善投資環境;進一步的區域整合。利用區域的力量,進一步促成區域內的自由化,創造、強化良性循環。除了可以讓亞洲免於外來的衝擊,也會進一步擴張這個區域的內需市場,長期、並且更均衡地成長。

未來,亞洲進一步整合後,將形成比北美、歐盟更大的勢力,中國的地位也更形高張。如果台灣與中國進一步結合,利用中國地位的提升,我們的實力也會更壯大。未來,台灣可緊握中國「海西計畫」中的機會,就看企業如何充分利用中國的內需市場,找出自己的路。

(作者是台灣花旗環球財務管理顧問公司董事長)

【2009/06/06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