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21日 星期五

經濟vs.環保》親愛的員工,公司不是老闆的…

【經濟日報╱陳珮馨】
企業要超越商業和環保界線,首先要跨出腳步,關心身旁的社群和環境,化身真正的世界公民,不但為企業賺進利潤,也為地球贏得永續生態。
積極為台灣環境奔走,不惜拋棄美國公民身分的文魯彬,近幾年成為環保運動常見身影,身為博仲法律事務所創辦人,他把博仲視為夢想起飛的地方,也是實踐社會責任的一項承諾。
2002年2月3日,文魯彬在一封給博仲同仁的信裡,寫下:「請大家省思現在的工作和生活,試問:『如果我有10億,我想做什麼?』如果答案是『就是現在做的事。』表示我們成功了。」
知福惜福用心溝通,所以能打破職場階級,看見企業和大環境的關係,也看見自己與他人的關係。
這一封信寫得很長,從知福惜福談到透明的溝通,從環保運動談到打破職場階級,信末,文魯彬列出三本書,也是他自認的「管理三典」:《富足人生》、《探索文明的出路》和《商業生態學》。三本書從不同角度,談的是同一件事,人們如何調整腳步、實踐理想,如何強化個人與社群的關係。
這不是一封唱高調的信,走進博仲法律事務所,看見人們一抹自然微笑,就可以感受這份字句真實。
原來,文魯彬的下半場人生,就是從讀了《富足人生》開始的。他曾經是年薪千萬的成功律師,卻在字裡行間,發現自己一路創業至今,內心惶惶不安的源頭,他一夕醒悟:「企業不是我的,企業是社會的。」
「我們不斷地創造隔閡,把自己和環境分開了、把自己和他人分開了」,文魯彬一針見血指出,企業社會責任說穿了,就是從自身做起,努力打破隔閡,看見企業和大環境的關係,也看見自己與他人的關係。
位居12層樓的博仲法律事務所,正是透露這一份理念。人們工作累了,可以往上爬到頂樓,放眼鳥瞰台北盆地,也可以蹲下身,摘一片新鮮的九層塔葉子。文魯彬簽下租約時,就和房東談好,博仲可以使用頂樓空間。大家集思廣益下,頂樓變身綠意盎然的空中花園,廢棄的輪胎圈做成「花盆」,本來想種台灣原生種植物,後來改種可以「吃」的植物,絲瓜、百香果、南瓜、香茅草、芭樂、香椿好不熱鬧,花盆旁有一座水生植物池。
水生植物池旁邊,有一棟木製的堆肥廁所,上完廁所用木屑、乾草堆起來,二、三年腐化後,可以變成有機肥料。堆肥廁所旁邊幾個大桶,有的接雨水沖馬桶,有的堆放製作天然肥料用的落葉、廚餘。
「都市耗用太多資源了,我們要減輕『非都市』的負擔」,文魯彬解釋,他期待整棟大樓住戶一起認養花園,雖然幾株可食用植物,不可能「養活」自己,這一角綠洲,也無法拯救都市一片水泥叢林,但是他從自身做起的一股熱情、與環境共存的態度,卻能影響每一位員工。
博仲不是文魯彬的第一次實驗。他當年從《富足人生》起跑,一口氣讀了很多綠色企業的故事,決定挑戰「想擁有更多、永遠不夠」的人性迷思,就問當時的法律事務所合夥人:「你需要多少錢?」
七位合夥人的答案加起來,正是事務所當年的營業額目標,文魯彬認為,多賺的錢就得捐出去,因為企業最重要的事情是,賺到錢以後要做什麼。可惜,文魯彬作風太理想化,其他合夥人不能接受,2001年底他被掃地出門。
「沒有溝通好,是我的錯」,文魯彬喃喃自語。第一場實驗幻滅後,隔年他創辦博仲法律事務所,決心邁向下一個夢想,這次他不要犯錯了。
2002年文魯彬親筆寫下的長信,成為他的溝通橋樑,也是博仲的企業遠景,每一位前來應徵的員工,都要先讀過信的內容,才能挑選合適的員工。
文魯彬下定決心,博仲要成為環保綠色企業、實踐企業社會責任,首先就要打破人與環境、自己與他人的隔閡。頂樓的空中花園就是從環境著手,邀請員工離開辦公桌椅,起身活動筋骨,呼吸新鮮流暢的空氣,感受大自然的溫度。
走入辦公室,文魯彬也希望拉近人與人的關係,打造充滿尊嚴、洋溢生命力的工作環境。他反對工作和生活一刀兩斷,「人」就是完整的個體,怎麼能切割成公、私領域呢?
尊重環境,尊重人,在博仲這個城市綠洲,尊嚴取代威權,溝通取代猜疑;女性員工可以帶小孩上班。
討論薪水,員工可以提出私人理由,例如,家裡有多少人要撫養、父母生病需要醫療費用,都是可談的話題。他原本想廢除秘密薪資制度,因為員工不能接受,只好暫緩。
長期運作下來,他發現雙方談出來的薪水條件和市場行情差不多,但是公司提供的「收入」,不只是具體的金錢,還有辦公室的環境,以及上班的感覺。
他也竭盡努力,打破職場階級文化,開放所有會議,每個人都能自由參與;事務所的財務完全透明,直接公布在內部網站;文魯彬也會每周約一、二位員工談話,任何想法或意見,都可以直接討論;事務所每月辦一次Party,大家在員工休息室享受餐點、喝點小酒,隨意聊天說地。
女性員工當媽媽了,可以帶著孩子一起上班。博仲擁有陽光洋溢的員工休息室和嬰兒室,保母和孩子玩得嘻嘻哈哈,媽媽在另外一側的辦公桌前,認真打文件、聯繫客戶,公私的界線瓦解了,女性員工的需求獲得滿足。「找員工來上班,我很有罪惡感」,文魯彬表示,金錢不可能換取時間,員工付出他們的時間,為事務所工作,身為創辦人的他,怎麼可以不好好對待員工呢?
在文魯彬的字典裡,企業經營有了新的意義,不只賺進白花花的銀子,還要為地球生態贏得更好的環境、提升同仁滿足感,以及勇於和社會分享,尤其不能忽視下一代福祉,才是真正的永續經營。
2002年底,文魯彬健康檢查發現得了肺癌,鬼門關前走一遭,他決定不當商業律師,全心投入環保運動。為了達成心願,為博仲引入豐富人脈、投入大筆有形與無形資產的文魯彬,向三位合夥人,提出三大請求:事務所收入的3%捐給公益團體;所有合夥人領一樣的薪水;他不再管賺錢的事情。
2003年底,文魯彬親手創辦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成為台灣第一個以公眾利益為訴求的法律團體,靠著博仲3%營業額支持,協會順利運作。文魯彬更是把歷年積蓄、從博仲提領的薪水悉數投入,一轉眼變為協會成員眼中的「月光族」。
不過,文魯彬不強迫員工參與環保。「博仲只是提供我們一個選擇」,今年初進博仲、負責總務事務的袁詩薇說,但是潛移默化下,她很快就決定,要為地球生態多盡心力,現在是「綠色辦公室小組」推動人之一。
兩年前,博仲員工自發成立「綠色辦公室小組」,推動垃圾分類、減少消費、綠化和節能等,從小處做起的力量很大,袁詩薇表示,博仲今年用電量降低10%、用水量省下20%,明年準備貼玻璃隔熱紙,減少紫外線直射,降低室內溫度。
(系列完)
【2007/12/21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