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22日 星期六

好書導讀》生產商品 更要生產智慧

書名:軟性製造—IBM如何從做東西到做生意
作者:IBM全球企業諮詢服務事業群
出版:商周
這幾年,全球都在談「創新」及「轉型」。隨著世界趨向扁平化,商業環境的競爭更為激烈,變動更為快速;要想持續擁有競爭力,企業必須不斷地隨著市場需求調整自己。
創新其實不是一個新的概念,我們可以把它定義為使用新知識或採用新點子,來提供客戶所需的新產品或服務。因此,創新不只是單純的「發明」(invention),而是「發明」與「商品化」(commercialization)的成功結合。
此外,在今日著重運用科技與資訊以累積競爭優勢的環境,創新就是追求突破;企業不能僅侷限於改進舊有模式,而是要將新的能力與技術,應用在攸關企業發展的各個面向,包括:產品、服務、流程、業務模式、管理與文化、政策與社會等。這也是IBM為創新定義的六個面向,其中「業務模式創新」更是被視為新的決勝關鍵。
IBM於2006年公布了一項訪談全球765位CEO的結果,發現「創新」不但已被全球各地的企業主與專業經理人視為組織發展的首要方向,更有近八成的受訪者認為 ,透過與客戶、供應商、事業夥伴等進行「協同創新(Collaborative Innovation)」,將更能加速創新的腳步。然而,僅有一半的受訪CEO表示,其所屬組織真正落實了協同創新。深入探究兩者之間的落差,關鍵之一在於企業欠缺實現這項企業策略的知識與技術。
1990年代初期,IBM曾經歷過挫敗。在轉型成功後,為了持續追求創新,積極開放專利權與企業資源,以求與外界合作,激發出對市場、產業與全人類更有價值的創新結果。本書主要就是引用IBM本身以及IBM輔導客戶的經驗,與讀者討論製造業的創新及轉型。製造業不能只會生產「商品」,更要能生產「智慧」;要在嚴謹的生產過程中,盡可能納入「軟性因子」,以創造自身的競爭優勢。
至於如何創造軟性因子?從書中20個IBM曾參與的企業案例萃取而得的觀點與經驗,我們希望能提供國內致力於轉型的製造業客群一些參考價值。值得一提的是,這些企業不僅都擁有品牌,且其市值總和超過十家SONY。當這些全球頂尖的企業都正在積極透過創新提升競爭力,國內的製造業當然不能自外於這股動能。
在秉持著「協助強化台灣競爭力,改善製造業品質,提升獲利能力」的自我期許與目標下,IBM將歷年來與諸多企業協同創新所汲取的知識和經驗,集結成書。期待藉由分享智慧,為國內的製造業帶來一些價值,讓台灣在全球舞台上持續發光發熱。
(作者是台灣IBM公司總經理,本文是推薦序)
【2007/12/22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