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18日 星期二

中國崛起對全球化影響

【經濟日報╱陳春山】
亞洲是未來全球成長最高的區域,中國與印度人口占全球人口近三分之一,其經濟動力將影響全球經濟。依世界銀行統計,中國2005年的國內生產毛額(GDP)為2兆2,638億美元,而於當年首度超過英國,成為僅次於美國、日本、德國的第四大經濟體,如中國維持8%以上成長率,2010年趕上德國。如未來中國採浮動匯率而對美元升值一倍,則國內生產毛額亦增加一倍,可於2009年趕上日本。
在中國沿海已出現大量中產階級,估計於2011年中等收入(年收入人民幣2.5萬~4萬元)達3億人,2025年達5.2億人,占城市人口一半以上,全部人口的40%,每年可支配收入總額達人民幣13.3兆元,這代表:1、城市發展、消費支出增加:這些收入及支出將用於食品、住屋、醫療、教育等城市支出,將形成服務業的升級及擴展,消費市場急速成長;2、擺脫貧窮:2006年有77%的城市家庭年收入低於2.5萬元,2025年僅有10%;3、民主化的初基:中產階級為支持政治自由化、民主參與的最大族群,中共政府應善用中產階級的理性改革力量,逐步實施民主化進程。
中國經濟崛起造成貧富不均問題嚴重,估計中國有5萬人財富累積超過1,000萬美元,其中有相當比例為一擲千金的「炫燿性消費」,而底層勞工、農民卻受到嚴重剝削,造成數萬件抗議活動。環保問題更加嚴重,全球十大汙染最嚴重城市,中國有五座,全國三分之一地方會下酸雨。貧富、貪腐、環保問題如未獲妥適解決,中國學者估計於2020年中國人口達16億時,中國將可能發生內戰。可能原因為內部社會因失業、貧富差距、貪腐、農村不滿、環境汙染等因素而不穩定,此將影響對外和平政策的有效推動。另外即中國民主化推展可能導致民粹的國族主義活動。
美國與西方社會針對中共崛起的不穩定因素,已建立防範機制,但根本之道仍在促使中國成為負責的夥伴(Responsible Partner)及利益相關參與者(Stakeholder),而使其在國際、區域及雙邊活動、協定上扮演和平促進者,重啟中國與外在的安全與軍事對談,長期應建立中共民主共同價值的「全球夥伴關係」。
於2000年前,東亞國際政治體系並未如歐盟有單一政經團體或單一具絕對影響力的國家。因此,亞洲於全球經濟、政治、軍事勢力日愈重大,相對而言,美國在東亞未必受所有東亞國家的歡迎,各東亞國家個別或集團正尋求結合以維持集體利益,或在東亞集團中扮演領導地位。中國面對東亞區域主義抬頭,已扮演重要角色。適東協結盟以排除或削弱美國在亞洲區域的主導地位,中國除具地緣關係外,並經東協國家應用為平衡美國勢力的重要籌碼。中國過去對東協採取強硬態度(如南海領土爭域等),近年來,因瞭解到東亞國家對中國崛起存諸多疑慮,致中國已採取軟化策略,期於東亞為實質領導,但不強調中國崛起。亞洲各國如中國、日本、東協應扮演共同合作、領導的角色,此方有助於東亞長期秩序穩定。
中美間有複雜政治、經濟關係,有合作亦有衝突,就經貿問題包括人民幣匯率、智慧財產權及近2,000億美元(2005年)的貿易逆差。就政治而言,除東亞勢力重組及台灣問題以外,中國亦對西方國家是否進行和平演變而致中共政權受挑戰多所質疑。因此,美國已將和平演變改為和平發展,美國亦期待中國在國際政經體系及國際事務扮演負責的夥伴,希望中美與其他國家合作,維持並促進和平的國際體系。
基於中國於國際經貿與政治體系的崛起,美國已無法再執行圍堵中國的政策,相反的,美國希望把中國帶到外面來,期待中國在世界舞台上擔負更多責任,此立場恐亦是全世界其他主要國家對中國崛起的共同立場。
以中國的經濟成長速度及規模,未來當可成為世界強權之一,但中國要成為全球和平、安全及發展的支柱。或許有人稱21世紀是亞洲的世紀,但更重要的是:21世紀是自由的世紀,人民有經濟自由,同時享有政治自由,有集會、言論及宗教價值自由。中國要證明在自由在世界舞台上成為負責的合夥人,同時是經濟與政治自由的國度。
(作者是公司治理協會副理事長、曾任公視及華視董事長)
【2007/12/18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