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28日 星期三

看天下》中國經濟的下一步

【經濟日報╱高希均】
(一)驚人的經濟發展
1960年代中毛澤東鋪天蓋地啟動的十年文化大革命,帶來了驚天動地的國力衰退與經濟崩潰。
1970年後期,鄧小平推動了扭轉乾坤的開放與改革政策,全力發展經濟。經濟上原先嚴重落後的大陸,逐步掙脫政治教條的束縛。30年來已獲得了世界刮目相看的評價。
(二)發展過程
這樣的快速成長,確實為近百年發展中國家所罕見。但獲得這一成就的過程,與當年台灣的發展頗為相似:它沒有突破性或戲劇性的策略,就是從粗糙的「拍腦袋」「摸著石頭過河」,到「與時俱進」、「借腦袋」、「實事求是」地一步步走。
1990年代風起雲湧的全球化,使中國經濟變成了最大的受惠者。近年高速的經濟成長率,進而使大陸內需的購買力普遍驟升,變成了最具潛力的市場。對國外廠商來說,結合產品外銷與龐大的內需市場,所產生的投資磁性效應,變成難以抵擋的誘惑。但是,大陸官方與學者也同時憂慮到經濟高度成長所伴隨而來的眾多問題。
(三)「台灣經驗」
蔣經國總統被遠見雜誌選為1988年元月的年度「風雲人物」,因為他推動了戒嚴的廢除、黨禁、報禁與大陸探親的開放。他並且接受《遠見》的專訪,在同期的雜誌中,我討論了他的經濟政策,也坦率提出這一階段台灣「需要改革」的因素。今天這些大部分不僅未見改善,而且愈來愈惡化。這些因素同樣出現在大陸,也急需改善,而且還要加上嚴重的貪汙與區域發展的不均衡。
(四)觀察
歸納中國經濟的發展軌跡,從西方發展理論來觀察,出現了很多「新鮮」的現象,甚至可說是推翻了一些西方學者認為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先決條件」。
30年來,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產生,呈顯了八個「特質」:(1)它可以缺少民主,但不能缺少政局安定;(2)它可以缺少法治,但不能缺少領導的親民;(3)它可以缺少清廉,但不能缺少辦事效率;(4)它可以缺少公平,但不能缺少生活改善;(5)它可以缺少社會責任,但不能缺少產業成長;(6)它可以缺少人才與資金,但不能缺少改革與開放;(7)它可以「摸著石頭過河」,但不能不「與時俱進」;(8)它可以「先讓一些人富起來」,但不能不追求「和諧社會」。
(五)下一步
儘管經濟是興國之本,但不是唯一的立國目標。平衡發展、和諧社會、優質生活不能忽視,提出「生態文明」的理念正是時機。中共總書記胡錦濤在十七大中指出:到2020年中國要成為生活水平小康,且生產更為環保的國家。這樣的推動就需要大量資源投入生態保育、城鄉差距、區域平衡等。
快速的經濟成長,必須要伴隨各種相關因素的快速改善。概括地說: (1)人民與政府權力的關係要民主化與法治化 ;(2)人與人的關係要合理化;(3)人與自然的關係要和諧化;(4)中國與外面的關係要平等化。
面對外面的世界,大陸要理順與美國、俄羅斯、日本等國的關係,是戰略夥伴抑是競爭對手?不論如何發展,在國防上的支出與研發要理性地節制。追求和平,遠比追求勝利重要。 兩岸關係是一個大難題。目前代表國民黨參選的馬蕭團隊所提出的「不統不獨不戰」是維持現狀,風險最小,最為大多數人民所接受的。管理學上「創造新機會、擱置舊問題」的策略,完全可用在兩岸關係的僵局上。兩岸難以獲得共識的議題,就凍結擱置;相對容易推動的直航、投資、觀光、其他交流,就全面加速。二次大戰後歐盟的教訓是:(1)以經貿合作替代軍事對抗;(2)戰爭不能帶來和平,合作可以;(3)軍事上難以合作,經貿與文化上容易。
兩岸之間不需要傑出的將領打勝仗,卻需要傑出的政治家謀和平。當前兩岸經濟情勢已殘酷地發展到:大陸可以不要台灣,台灣則不能不要大陸。台灣尋求「去中國化」,是禍患無窮;如果追求兩岸雙贏,則海闊天空。
21世紀進入第七年,台灣前景模糊,中國則已在全球化中和平地崛起。今後的發展當然是任重道遠,但掌握和平、繁榮、開放、生態文明的大政策方向,中國將會在世界棋盤上變成一個沒有人敢輕視的重要伙伴。21世紀,正如趨勢大師奈士比所預測:將是華人揚眉吐氣的世紀。
(作者是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河城校區經濟系榮譽教授)
【2007/11/28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