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23日 星期六

策略性公益 新競爭優勢

【經濟日報/呂玉娟】
「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不再只是口號一句,而是成為衡量企業競爭力的具體指標。
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近年來已成為國際間衡量企業成就的一把尺。遵守法律規範只是企業發展最基本的底線,當今社會對企業的期待,除了對股東負責之外,還要對所有的利害關係人,包括員工、顧客、消費者、供應商、社區、環境等負責。
過去針對善盡企業責任多以道德勸說方式,如今已演變為企業若無法善盡社會責任,便無法於競爭中立足。
何謂企業社會責任?世界企業永續發展協會)參考60個企業界及非企業界意見團的說法,所提出的定義為:「企業社會責任是企業承諾持續遵守道德規範,為經濟發展做出貢獻,並且改善員工及其家庭、當地整體社區、社會的生活品質。」
企業社會責任的觀念已逐漸內化為企業價值觀的一環,成為企業永續經營的一個嶄新的課題。國際標準化組織(ISO)也已成立CSR委員會,擬制定一套CSR標準。根據《遠見》雜誌調查,國內上市企業已有21.1%設置CSR專責人員或部門;尚未設置的企業有54.3%未來打算跟進;高達91.7%的上市企業有意更深入了解CSR的內涵;87.9%計劃將企業社會責任列為長遠發展策略。而國際投資機構如高盛、摩根士丹利等也開始將企業社會責任的績效,納入投資參考,以CSR為投資標的基金,近來在歐美市場快速崛起。
當義工不必等退休
非但企業體本身重視企業社會責任的踐履,許多社會新鮮人求職時,除了考量生涯發展、薪資福利之外,也會將企業社會責任的理念是否「志同道合」,列為考量因素。
知名市調公司Forrester Research觀察到,許多社會新鮮人面試時,除了薪資福利等相關問題,還會詢問資方是否有企業義工計畫等,顯示年輕人希望進入價值觀相近的企業。
「當義工」是許多人退休後的生涯規劃,但現在有愈來愈多的企業鼓勵員工投入公益活動。美國各大企業紛紛成立專責部門,聘請「義工協調員」、「社區關係主任」等專人規劃與協調企業公益活動的相關計畫,也有許多企業提供「義工假」,讓員工服務社區與貢獻社會。
例如:休閒鞋大廠Timberland的員工,每年可以申請40小時有薪義工假進行社會服務;旗集團設有「全球義工日」,聯合全球100個國家地區的4.5萬名員工進行社區服務,如果某位員工在某慈善機構當義工50小時,花旗還會捐款給該機構。在國內企業方面,統一超商運用全省3,000多個零售據點進行一年四次的募款,所有募得款項全部捐贈給公益組織,十幾年如一日…。
但並非錢捐得最多、義工做得最久,就善盡企業社會責任。因為社會大眾對於企業社會責任的要求愈來愈高,企業捐助得愈多,社會的期待就愈高。面對競爭愈來愈嚴苛的環境,公益支出與企業獲利間的權衡,無異是經營上的一種挑戰。
做公益也要有策略
因此,正如同麥可‧波特所言,社會公益也要有策略。真正的「策略性公益」,是既能夠強化企業競爭力,又能增進社會福祉;將社會公益納入企業總體競爭力的一環,在社會利益和經濟利益間,尋找雙贏的「有效區間」。
因此,關鍵在於企業要能夠將公益行動結合自己的核心能力,並與企業營運做創新性的整合,當商機、經營策略能夠與公益做充分的整合,就能夠收利己利人、可長可久的效益。
(作者是中國生產力中心能力雜誌總編輯)
【2006/12/17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