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23日 星期六

客製與創新 Garmin躍升GPS領航員

【經濟日報/許文俊】
在全球300多億美元的GPS供應鏈中,台灣在GPS生產與出口方面都領先,創立於1990年的台灣國際航電(Garmin)便是其中翹楚。根據Frost&Sullivan研究顧問機構的資料,該公司在車用、航空用及航海用市場皆高居全球市占率第一位。
將時間撥回16年前,Garmin創辦人高民環、Gary Burrell認為,衛星定位系統限於軍事國防使用的法令限制,不久必會鬆綁,於是他們率先投入500萬美元積極進行產品研發與製造。果不其然,1995年美國GPS法令鬆綁,Garmin大獲全勝,五年內營收成長3.4倍;同年又進軍航海用、航空用及車用手持裝置,占有率都逾50%,成為GPS市場的最大贏家。
從500萬美元創業至今,Garmin營業額已突破10億美元且持續成長。Garmin究竟具備何種成功的關鍵因素,茲整理歸納如下:
因地制宜彈性策略
客製化、多樣化產品線拉高跨入門檻:Garmin團隊深知機會稍縱即逝,快速搶灘才能攻占絕大部分市場,但前提是必須縮短產品周期。他們在產品設計中導入3D軟體,讓設計周期由15周縮短至12周,利用節省下的時間推出更多產品,再以多樣化的產品拉長陣線,引起消費者注意。Garmin也善用產品設計能力,提供客製化服務,強化顧客忠誠度,藉此拉開與其他競爭者的距離。
全球品牌優勢分工,策略化市場開發:Garmin為了達成躍為全球性品牌的目標,對於設立服務據點的地理位置做了策略性考量,並且清楚界定分工範圍。
例如,台灣屬於研發基地,專責控制成本、設計商品化等,這是因為當時在台灣新設立高科技公司,不但可以享受五年免稅優惠的投資獎勵,且台灣電子業上下游結構完整、生產具備彈性,讓Garmin創業團隊能無後顧之憂地從事研發。而美國則是運籌中心,專責生產與上市,這是考量在當地生產可減少營運成本,又能根據市場反應調整產品線。
加強通路行銷,擴展歐洲批發通路:歐洲民眾對於GPS應用於陸上交通的認知較早,然而歐洲市場競爭相當激烈,市場上較知名的供應商有Garmin、TomTom、SONY、飛利浦等。
Garmin在歐洲車用導航市場的占有率,並不如在美國市場理想,2006年第一季歐洲市占率約10%,遠不如TomTom的57%。
Garmin市場調查顯示,市占率不佳,並非源於產品設計,而是不熟悉於歐洲零售市場的通路,因為歐洲的3C賣場不如美國普遍,了解問題後,Garmin改變歐洲地區的行銷策略,開始在批發中心加強銷售和鋪貨。
科技生活合而為一
掌握產業情資,結合先進技術,開展創意藍海:結合資訊和通訊的新服務已經成為市場新利基,例如,Garmin成功開發GPS—Phone PDA產品,進而跨入資訊家電領域,無異鼓舞國內網路內容業者以及行動通訊應用業者,正視資訊與通訊科技整合應用服務的可行性。
重視顧客需求,將科技轉化為生活價值:順應愈來愈注重休閒以及個性化的消費趨勢,Garmin使出渾身解數,將自己改造為「無所不在的個人化導遊」,以「全球導航,玩家首選」的行銷策略,讓登山、航海、漁撈的玩家和商家都能用得方便、玩得開心。這也提供國內通訊應用服務業者新的營運方向———以更個性化的角度提供服務。
「將科技轉化為更生活化的應用」是業者的智慧,也是經營成功的不二法門。Garmin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掌握產業情資、結合先進技術、重視顧客需求的一連串決策所致。
(作者是中國生產力中心策略規劃組經理暨i-Bench小組成員)
【2006/12/17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