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23日 星期五

透視鏡》綠色IT真相你知道嗎?

全球氣候劇烈變遷,加上金融海嘯衝擊,節能減碳頓成社會主流意識。資訊科技產業(IT)也不落人後,努力推動綠色IT,希望為環境永續貢獻心力。

但根據資策會MIC研究,業者推動環保科技的同時,其實也有一些不願面對的真相需要克服,包括:

真相一:可能省了能源,多了汙染源。例如發展比傳統CRT更節能省碳的LCD面板或先進面板時,製造過程的有毒汙染物可能更多且更毒。

真相二:製程耗電可能大於省下或產出的電能。研究指出,太陽能電池生產過程耗費的能源,與太陽能電池目前生命周期產生的能源相比,其實不是那麼經濟。

真相三:經濟的成長與繁榮有賴增加消費,目前政府也鼓勵大家多多消費,但這很容易增添更多的浪費,與環保訴求大相逕庭,可謂另一種不環保。

真相四:高爾的環保是有錢人的環保。高爾在「不願面對的真相」中建議一些環保做法,包括購買油電混合車,但這對財力不夠雄厚的一般民眾而言,實在不切實際。另一方面,有錢人擁有的遊艇、飛機和汽車編隊愈來愈龐大,他們成了超級汙染戶。

隨著環保意識抬頭,有錢人開始尋求一些方法,彌補自己製造二氧化碳的行為,雖有人評論富人改善環境的做法是高尚的行為,但也有人認為這些努力只是表面工夫,只不過是減輕自己的罪惡感。

真相五:一旦徹底成功推動環保,「藍色生活」可能崛起,這是產業與廠商最不樂見到的。

「藍色生活」是一種合作性消費的概念,當許多人都認同環保觀念,奉為信仰身體力行時,將形成一群環保尖兵,犧牲奉獻的為地球環保盡心盡力。

加上資訊科技發達,網路上的活動,如產品團購、背包客找伴同遊等媒合行動,也會發展成以綠色環保為精神的活動,亦即部分擁有、少量擁有,甚至以承租來節省資源。

這將促成贈與、交換、租賃等綠色媒合發展空間,估計將有更多訴求環保概念的物資分享交流、共用共享,形成大量減低消費的新生活。

共乘制就是一例。利用政府架設的媒合平台,或利用共乘網站/部落格,或設立共乘地點,達到交通工具的共用與分享。民眾未來不見得要買車,可為社會、自己節省更多的金錢與資源。

又如在網路社群高度互動下,會有更多形態的租賃或交換使用,不貴重或不用的產品可直接「交換」或「給」別人;貴重卻不常用東西,則可「租借」,專業級數位單眼相機、鏡頭、攝錄影機不用買了,網路上數百元即可租借使用。這也將是許多廠商不願面對的市場變化。

(作者是資策會MIC資深產業顧問兼主任)

【2009/01/22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