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1月4日 星期五

管理省思》行小善 避小惡

■ 吳鴻麟
春秋時代,名醫扁鵲與魏文王有一段發人深省的對話。
文王問扁鵲說:「你們家兄弟三人,都精於醫術,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扁鵲答說:「長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文王再問:「那為什麼你最出名?」
扁鵲答說:「我長兄治病,是治病於病情發作之前,由於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剷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氣無法傳出去,只有我們家的人才知道。」
「我中兄治病,是治病於病情初起之時,一般人以為他只能治輕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氣只及於鄉里。」
「而我扁鵲治病,是治病於病情嚴重之時,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經脈上穿針管來放血、在皮膚上敷藥等大手術,所以以為我的醫術高明,名氣因此響遍全國。」
對照近幾年,國內外知名企業爆發的作假帳、掏空公司資產醜聞,如霸菱案、恩隆案、國票案、博達案,總是等到造成投資大眾權益受損,嚴重影響社會金融秩序,才被沸沸揚揚的關注。
這不禁讓我們懷疑,對於這些弊案,經營者、主管機關、擔任外部稽核職責的會計師等,難道事前毫無脈絡可尋;還是這些單位及人員,對於公司財務報表的缺失,企業管理的鬆散,已習以為常,每個人都抱著過且過的苟且心態,相信自己絕不會是那個出事的倒楣鬼。
直到踩爆地雷,才會有「扁鵲」型名醫「收拾殘局」,形式上懲處一干人。等到事情淡化後,一切恢復正常。但另一枚地雷引爆,戲碼又會重演。
心理學上有所謂「破窗效應」,意指街上的空屋若有一片窗戶的玻璃被打破,沒有立即去修補,過沒多久,所有的窗戶的玻璃將全部被打破。印證職場,不也是如此。如果有一個同事不遵守單位的規範或職場公約,也沒有同事願意扮黑臉,挺身而出糾正他,慢慢地,大家也會跟著有樣學樣,最後,整個單位一起向下沉淪。歷史上許多政府和企業的衰敗,不都是從不起眼的「小惡」開始種下的果。
有位朋友提到,美國已有不少保險公司的核保作業,改採行動辦公室模式,公司幫員工在家裡安裝網路及電腦,所有作業都變成無紙化,客戶的要保文件透過影像傳輸,核保人員免去交通往返奔波之苦,上班時間一到,準時在家開機上線作業,沒有人會偷懶或開小差,一切自動自發,敬業的企業文化和工作效率讓人敬佩。
相對於台灣,何時才會有這樣的企業和員工,國家的競爭優勢在哪裡?都值得省思。
最近幾年,企業經營管理的重要課題,已從以往偏重外部稽核,演變為內部稽核、內部控制,如今更進化為強調公司治理,因為以往消極防弊的管理機制,無法讓企業成長茁壯,更談不上競爭力。
但是,企業如果無法塑造讓員工養成自發性「勿因善小而不為,勿因惡小而為之」的文化,一味媚俗地高談闊論「公司治理」,一切都將只是空中樓閣。
(作者是第一保代總經理)
【2005/11/04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