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0月30日 星期日

創新企業營運模式

■ 陳泰明
台灣產業從OEM/ODM起家,由於台灣人刻苦、打拚的特性,加上搭上全球資訊產業快速成長的順風車,數十年來台灣經濟一路成長,沒有人懷疑以製造為主的營運模式有任何更改的需要,即使後來由於人工成本等高漲,台商呼朋引伴地將整個產業群聚移到中國大陸或東南亞等地區,其思維模式仍是離不開製造,離開台灣僅思考如何運用當地廉價的製造成本而已。
雖說這是多數台灣企業的營運模式,但成功的台灣企業家不僅是「刻苦打拚」而已。早年至中國大陸成功發展的頂新集團,致勝關鍵並非製造,而是以「通路」勝出。又如寧波一家原在台灣量產涼蓆的廠商,到大陸改為生產藝術涼蓆,成功地提高產品附加價值,成為全世界最大的涼蓆廠商;同樣的案例在昆山也有一家,原來在台灣製作女用手皮包,到中國大陸後發展自有品牌,進而代理全世界的著名品牌皮件在中國大陸銷售。
沒企圖心就沒創新模式
這些成功的台灣企業家都具有台灣人克勤克儉的精神,也具有冒險犯難的企圖心,更重要的是他們知道企業為求更上一層樓就必須「賭」———必須尋找新的經營模式。新的經營模式讓企業家運用對的策略做對的事,因而轉型成功。
然而新經營模式並非傳統的策略規畫教科書所能推演獲得,事實上它們都是企業家經由不斷嘗試所獲得的智慧結晶,也往往是在山窮水盡時,在皇天不負苦心人的心境下,讓企業柳暗花明又一村。所以我們也可說這種冒險犯難、願意賭的精神,正是企業所以能發展出新營運模式的動力,沒有企圖心就不會出現創新模式。
何時展開新營運模式
轉型若要成功必須掌握時機,何時該考慮轉型?何時該展開新的營運模式?轉型當然以預防勝於治療的預應方式最佳,不論是從S曲線理論,或者由產品生命周期去看,依照《龍捲風暴》一書作者傑佛瑞.摩爾(Geoffery Moore )的說法,在企業的經營跨越了鴻溝,進入了主流市場,一切都感覺很順時,企業主就應該開始思考如何轉型。
事實上,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企業主的確應隨時思考營運模式創新這個課題。《執行力》(execution)一書作者賴利.包熙迪(Larry Bossidy )、瑞姆.夏藍(Ram Charan )在其後續著作《應變》(Conforting Reality)一書就提到:領導人每年都應重新審視經營模式。
當然,隨著產品與產業的不同,產品生命周期曲線的循環時間也不一樣,何時算是跨越鴻溝也很難抓得準,但產業的盛衰確實有一些徵兆可以觀察,例如:愈來愈多競爭者加入,且運用更創新的營運模式,提供顧客更高的價值,或者科技進步形成許多低價的替代品出現,使得產業整體進入微利時代,也就是非轉型不可的時候了。
(作者是中國生產力中心營運整合部協理)
【2005/10/30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