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8月10日 星期三

創業精神的典範學習

工商時報/經營知識/31版 溫肇東
2005/8/10

重點在增加有心創業者對創造價值過程的風險與專業努力的認識。
《創業精神文化》(Entrepreneurism)作者Raymond Kao日前來訪,這位年近80、定居加拿大的華人學者,一生不遺餘力倡導創業精神。2003年在北愛爾蘭國際中小企業年會的總結中,走進觀眾席間大聲疾呼創業精神與創意文化的不同。
台灣一直被稱為有「創業家精神的沃土」,亞洲最容易創業的地方。但在歷年「全球創業監測調查」(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 itor, GEM),可以看到其他各國的創業機會與創業活動也不惶多讓。同時,在創業教育方面,從北歐到亞洲、美國的創業精神教育,在各級學校都積極展開,蔚為風潮。
反觀台灣的創新教育與競賽,在不同部會的推動下,以不同形式開始有一些活動與成果,但比較具體地針對企業家精神方面的教育,除了媒體上有許多企業家、創業家的故事個案外,較少看到有系統地被推廣,這在以創業風氣與創業典範資源豐富自豪的台灣,似乎相對地是低度被開發。
首先,反省一下大家對「台灣創業家」的意象有哪些迷思?目前的媒體或各種公開場合,多以成功的大企業家作為典範,這已不適宜在今日比較動態分散式的知識經濟;以傳統中小貿易商提著一只皮箱闖蕩天下的台灣創業家之概念與形象,也有待修正。
另外大陸市場崛起,也造就另一批創業英雄,當地市場秩序及政經關係尚未完全正常化,是新興創業家打天下的沃土,風險卻是極大,需要被正視與討論。
最後,知識經濟、數位時代的新創業典範,因網路泡沫造成負面印象,少年頭家尚未有較具公信力的典範。
因為若不易建立起「創業精神典範」,惶論要擴大。為正本清源,我們要提倡企業家精神文化,必須區別以下3個創業精神的層次:
1、創業家精神(entrepreurship):發現別人看不到的機會、在明知有風險的情況下,仍然能夠集結資源、妥善領導與運用、成立新事業組織來完成目標,這是最狹義的定義,能做到的人不多。
2、創業行為(entrepreurial behavior):未來創業很難單打獨鬥,團隊成員各自有專業的能耐,又能共同忍受挫折與調適,在急速成長中能快速學習。有更多創業行為的團隊成員來配合,才能造就更多的新創事業。
3、創業文化(entrepreurism):整體社會對「創業是台灣發展的出路」有共同的信念、承諾與價值觀,才能支持創業者去冒風險,以及得到無形和有形的支持,包括媒體、政策及相關法令規章的執行。
創業家精神從越小開始培養越好;磐石獎、小巨人創青楷模等頒獎典禮,讓在中小學就讀的家屬也可以到場觀禮,擴大典範學習效果。學校若能引進企業家進駐各級學校,可廣泛且深入地和學生互動,近距離體驗創業家風範。電視及媒體深入報導創業家的故事及早期創業的艱辛過程,如拯救貧窮大作戰。
創業精神的典範學習不應是錦上添花,而是增加有心創業者對創造價值過程的風險與專業努力的認識。
(作者為政大科技管理研究所教授暨EMBA執行長)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