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8月10日 星期三

管理挑戰》36化與72變 新世紀經營術

■ 陳定國
1990年代衛星無線通訊科技從美國國防用途開放民間商用之後,即與電腦科技結合,形成全球網際網路資訊科技 ,打破人類通訊的時間及空間界限,讓封神榜故事中的「千里眼」和「順風耳」神話變成了事實,劇烈改變經濟社會各行各業的作業方式,以及人類的生活思想及行為典範。
再加上科學技術創新研究對人類社會、經濟、政治、法律、國防、教育、人口、文化等等方面的影響,使人類必須面對21世紀諸多大環境變化趨勢的挑戰,也為企業帶來很多經營困難及發展機會。
不論是大型企業或中小企業,外銷型或內銷型企業,單國性或多國性企業,獨資型或大眾型企業,都必須嚴肅面對這些挑戰,悉心審時度勢,經權致用,以趨吉避凶。
環觀天地萬事萬物及眾生千姿百態,可將21世紀的變化趨勢總括為36現象,同時呈現各企業可資利用的機運。
台灣本是世界政經大洋中的一個小島,謀生已甚不易,永續生存及成長更須依靠異於常人的高智慧及大努力。近20年來,遭逢中國大陸改革開放政策所引起的投資及經營磁吸作用影響,台灣面臨極大困境,若能深入瞭解這些變化趨勢的內涵,並用智謀和努力,及早因勢利導,有所作為,便能逢凶化吉,脫胎換骨,成為永不沉沒的真正寶島。
茲將36化簡略說明如下:
1.經濟自由化(Economic Liberalization)
各國政府在WTO要求下,紛紛解除對工商企業經濟活動的限制,經濟活動開始自由化,如同鳥出鳥籠,獸出獸牢,海闊天空,任我飛翔奔走。
2.企業全球化(Business Globalization)
各國企業投資經營,紛紛從國內擴充到國外,甚至擴及全球各地,使地球之大變成一村之小,稱為「地球村」(Global Village)。
3.競爭劇烈化(Drastic Competition)
企業在同業之間及異業之間進行殺手式 (killer)競爭,有所謂「功能殺手」(Functional Killer)、「種類殺手」(Category Killer)、「品牌殺手」(Brand Killer)、「通路殺手」(Channel Killer)等現象。
4.創新快速化(Speedy Innovation)
技術專利創新、融資方式創新及經營模式創新速度,從以前50年、40年、30年、20年一次,縮短為十年、五年、三年,甚至一年一次,讓人眼花撩亂。
5.產品短命化(Shortened Product-Life-Cycle)
由於技術創新加快,產品在市場上的「生、長、熟、老、死」的生命周期也縮短,從以前50年長命,縮短到目前的三、二、一年短命。
6.顧客國王化(Customers being Kings and Queens)
技術知識普及,競爭者充斥,「賣方市場 (seller's mar-ket)」變為「買方市場 (buyer's market)」,顧客地位高升,被奉為「消費主權的國王」(King of Consumer Sovereignty ),賣方萬方設法討好。
7.科技高級化(Upgrading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科學理論與應用技術朝向精密精緻 (Precision and Sophis-tication)發展,奈米級 (Nano)精細單位出現,六標準差(6-sigma)檢驗制度流行。
8.應用廣泛化 (Wide Application of New Technology)
新技術的開發不僅可應用於同業產品,亦可應用於異業產品。例如保險新訂單不只可用於保險本業,也可用於銀行儲蓄業、資產投資業及租賃業;無線寬頻通訊技術,不只可用於通訊,也可用於電腦資訊處理及聲光影音。
9.高品低價化(High-Quality Low-Price)
新技術研發雖要投入鉅額成本,但可提高產品品質水平,亦可因新技術廣泛使用而分攤研發成本、降低材料及製造成本,壓低產品最終價格。如電子化攝影機、電視機、電話機等等。換言之,「高品質」不一定是「高成本」及「高價」,「高品質」也可以因分攤成本而「低價」,而且是企業競爭的必勝要訣之一。
10.工人知識化(Knowledge Workers)
在知識傳播及教育機構普及下,藍領技術工人都有機會接受更高級的教育,專科、大學畢業生 (甚至碩士生)到處皆是,所有工人都成為「知識工作者」,而不是沒有知識的「操作工人 (Operators)」。
11.上司同伴化(Superior-Subordinate Associates)
人人接受高等教育後,接觸各種資訊來源,智力大進,上司不一定比下屬高明,所以上司不敢用威權欺侮下屬,改採和善、平等、尊重的同伴相處態度,因為未來說不定下屬會變成上司。
12.辦公家庭化(Family Office)
電話、傳真、電腦、視訊、網際網路等辦公室自動化設備越來越齊全,員工工作也採取「目標管理自動化」,上司不必再緊迫盯住部屬,部屬也可以在家裡工作,不必花費長時間通勤,奔波於辦公室與家庭之間。
(作者是淡江大學管理學院院長、中華企業研究院基金會董事長)
【2005/08/10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