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5月1日 星期日

嶄新的IBM 邁向國際商業模式
■ 蔡翼擎IBM正將企業定義從「國際商業機器(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轉變成「國際商業模式(international business models)」。這是META研究集團分析師David Cearley對蛻變中的IBM,所做的評析。
IBM的蛻變廣受矚目,美國商業周刊日前即以「超越憂鬱(Beyond Blue)」為題報導IBM近年的銳意求變;緊接著,4月15日IBM公布第一季財報未如華爾街預期,股價疲軟不振,距離2002年的126美元高峰更遠,顯示IBM的變革之路仍面對挑戰。
藍色巨人徹底改變營運焦點,除了電腦及科技服務,兩年半前,董事長兼執行長帕米沙諾將發展方向設定在協助企業改造營運模式,甚至代為經營,再度跨入新的營運領域。
台灣IBM擬定三大目標
配合總公司發展策略,IBM全球分公司都卯勁扭轉方向。兩個月前,台灣IBM總經理許朱勝在年度記者會中,宣布2005年台灣IBM的新願景是「Taiwan On Demand─共創新機」。他表示,台灣IBM將以「強化資訊平台的建置」、「協助產業合併IT之整合」與「提供企業轉型之多元服務」三大重點策略來達成年度目標,與台灣產業在現有基礎上開發新商機。
這項願景宣言是繼去年提出「台灣隨需應變Taiwan On Demand」年度願景後,台灣IBM因應台灣現階段環境再創新機的需求,而提出的新年度願景,目的即在推動全球IBM集團的新策略方向「隨機應變的業務(On Demand Business)」。
帕米沙諾提出「隨需應變業務」新發展方向,是想利用IBM先進超前的電腦及科技服務,針對客戶商業需求提供解決方案,協助客戶轉型為隨需應變企業,讓企業對環境變化具有立即反應力。因此,諮詢服務、委外服務、企業改造、企業合併等任何企業轉型服務,都是IBM重點發展的業務。
許朱勝指出,全球經濟成長動力開始向大中華區及亞太地區位移,經濟板塊重組,台灣產業面臨激烈的轉型期,因此台灣IBM2005年業務發展的第一個策略重點是「強化資訊平台的建置」,提供創新e化解決方案,協助轉型中的企業提高產業競爭力。
企業轉型將衍生出許多的服務需求,包括資訊委外服務、企業轉型委外服務,尤其後者涵蓋面廣,包括採購、人力資源管理、物流及客戶關係管理等服務,這部分商機構成台灣IBM業務發展的第二個策略重點「提供企業轉型之多元服務」。
企業轉型衍生商機大
許朱勝研判,今年開始台灣企業將進入整合期,包括金融業、科技業、3C量販業、航空業等,都會走上以合併抗衡國際品牌大廠的方向,整併的過程,不僅營運項目需要整合,IT系統也要整合,IBM便能發揮強項,協助合併企業整併IT系統。
IBM的新發展策略瞄準的是商機無限的目標市場。市調機構IDC估計,企業轉型委外服務市場目前規模約0.5兆美元,預期將以每年8%至11%的速率持續成長。以此預測為基礎,專家估算在此新商機加熱下,IBM全球的企業服務營收規模將會從目前低於5%的水準,未來幾年成長至9%。
以去年營運數字來看,新策略將可帶入可觀營收。去年IBM全球服務事業部總營收464億美元,扣除匯率變動的實質成長率為4%。若專家預測準確,企業轉型委外服務未來幾年營收,便能讓IBM持續近年亮麗的表現。IBM策略資深副總裁哈瑞德表示,企業服務業務營業毛利達20%,幾乎是傳統科技服務業務的兩倍。
新策略方向並不是沒有挑戰,IBM跨入的新領域也是兵家必爭之地。以委外服務來說,企管理顧問巨人Accenture可能是最強勁的競爭者,Accenture去年委外服務營收22億美元,成長50%;IBM營收30億美元,成長45%,雙方競爭可謂棋逢敵手。另據美國商業周刊分析,委外服務領域最具威脅性的挑戰,來自印度業者。
另一個挑戰是投資人的認同。投資人對IBM的刻板印象一時之間似乎很難改變,尤其帕米沙諾的新營運策略「隨需應變業務」,內涵抽象,對投資人不具說服力。
擺脫產業循環周期
不過環境的激烈變動,使IBM醒悟:變革前景雖有挑戰,固守原地卻有更大的危險。IBM走過一段輝煌歷史,也度過1990年代的衰亡危機,藉著一再創新營運模式,不斷找尋強化企業體生命力的途徑。
許朱勝回憶,1988年IBM如日中天時,他參加公司的資深經理人訓練課程,一位哈佛大學教授告訴他們:1900年以來,幾乎每30年,美國就會有一家企業競爭力及表現稱霸全球,並成為美國及所處產業的標竿,答案依次是美國鋼鐵、通用汽車、IBM。那位教授問大家:「你們認為IBM還能強盛多久?」他接著強調:「脫離不了30年的周期!」當時台下的IBM主管都一臉不以為然。
後來事實證明IBM也無法自外於30年循環周期。1990年尚未出現財務危機前,IBM獲得標準普爾(S&P)A+++的債信評等,想不到翌年,營運開始逆轉,1991年到1993年連續三年虧損153億美元;到1993年,債信評等已滑落為A,差點變成垃圾債券。
許朱勝一直思索哈佛教授是如何判斷的?後來歸納出三點心得,一是不論美國鋼鐵、通用汽車或IBM,三個營運模式用以加值的「智慧」,事實上都不高。鋼鐵幾無,汽車很低,即使第三階段的標竿企業IBM,一直到1980年代後期仍以大型電腦及PC等硬體產品為主,智慧的加值程度,相對於後起之秀偏低。
其次,循環周期未來不只適用於企業,整個產業也可能在一夕之間面臨突如其來的衰亡危機;同時,周期會縮短,以後標竿企業或標竿產業繁榮期應會短於30年。
當時,同事聽完許朱勝的分析,也問他同樣的問題:「接下來那個企業會成為標竿?」許朱勝便半開玩笑、半認真的回說:「把IBM的B去掉,剩下的就是I(Intel)與M(Microsoft)。」果然這兩家在1980年代後期差點被IBM買下的企業,在1990年代都成為稱霸世界的標竿企業。
蛻變的IBM已擺脫受硬體局限的老舊周期,開展全新的生命周期。21世紀的IBM找到的成長秘方,其實玄機就蘊藏在IBM三個字母中,即改造B(business)後,聯結I(intelligence)與M(model),再造嶄新的IBM!
【2005/05/01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