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5月5日 星期四

科技政策 管制獎勵難平衡

■ 施顏祥
最近有關封測產業、8吋晶圓廠開放中國大陸間接投資問題,引發一連串討論,尤其聯電和鑑案涉及高科技管制問題,更凸顯半導體科技輸出、半導體科技開發獎勵問題的迫切性。
過去,許多人對半導體科技輸出管制問題,各有看法,但最近發生聯電和鑑事件,使得半導體科技「應該管制、不該獎勵」的聲音愈來愈大。
相同的問題如果發生在自行車產業,得到的答案一定大不同。這兩種不同的結果,顯示不同產業、不同角度、不同科技策略,就會有不同的答案。
基因改造生物(GMO)也有類似的情形,尤其是複製羊桃莉出現後,人類對同性生殖、無性生殖的疑慮與恐懼,以及對社會倫理遭破壞、侏儸紀公園故事重演的猜疑,使得基因改造生物是否管制?如何管制?管理政策的目的為何?成為值得深思的課題。
因此,要討論科技政策與管理之前,可以從政府為何參與科技活動、政府參與科技活動的領域為何、政府科技政策程序為何、政府科技管理的工具有哪些、科技政策管理機制為何、科技政策與其他政策有何差異等六大議題,深入研究。
以前,政府不介入科技活動;但是,隨著科技影響力愈來愈大,政府開始選擇性介入科技活動,主要目的不外乎:提升國家競爭力、探索人類知識、改善生活品質、防止不當使用等。
科技輸出 管不住
以台灣來說,政府介入科技活動的最大理由,通常是站在國家最大利益考量,提升國家競爭力。因此,回到半導體科技是否應該管制的問題,就是要考量半導體科技輸出(尤其是中國大陸),會不會影響國家競爭力?尤其要「防止不當使用」,可是,除非能「跨國管理科技」,否則在科技無國界的特性下,管制科技輸出,是管不住的。
在先進國家,介入科技活動的最大動力是回到科學研究的根本,也就是「探索人類知識」,例如全球最大的科技研發單位美國太空總署,出發點就是找尋宇宙的奧秘;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是為了解開人類基因排序。
其次,政府應參與哪些科技活動領域?以美國太空總署來說,是全球最大的研發單位,金額龐大、投入時間久,無論人力、物力、資金都是一般人無法承擔的,一定要政府來做,因為除了提升國家競爭力,更重要目的是追求太空基礎知識。
換句話說,政府要參與的科技領域是基礎知識、關鍵技術、系統科技、共通標準,扮演整合的角色,積極培養人才,例如早年台灣政府投入次微米計畫,創造了「晶圓雙雄」。
第三個探討議題是,政府科技政策決策程序為何。一般來說,科技政策「由下而上」的比重較大,但要形成政策,還是要有一定的程序,包括「倡議、研析、提案、決議、執行和考評」等程序;至於由下而上的缺點就是,決策系統愈大愈難形成政策、風險愈大愈難評估。
妥善分配有限資源
第四是政府科技管理工具在哪裡?其實,法律是政府管理科技的有效工具,例如制訂促進產業升級條例,透過法律規定,給予經費補助,鼓勵高科技產業投資;人才培育、設立科技研發機構、制定標準和基礎設施,都是重要的基本政策工具。
最後是科技政策管理機制、科技政策與其他政策的差異性。以次微米計畫來說,當年工研院提報10億元的次微米計畫,是一個既專業又花大錢的重大科技決策,尤其專業程度「超乎執政團隊專業能力」,如何形成科技政策,有效分配有限資源,都是值得再三討論的重點。
還記得,當年工研院的科技專家儘量使用「科技白話」,向政府部門解說,還是有許多人一知半解,後來是在「尊重專業」的大原則下,通過這項影響深遠的科技政策。
因為科技產業的專業化、國際化程度比較高,一般政治專才較難理解這些艱澀的研發。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政治人物雖然對科技專業不是完全了解,但從社會觀點看科技政策,可以看出科技對大眾的影響,因此,政府如何適時妥善分配有限的資源,實為當前科技政策的另一重大議題。(作者是經濟部次長,王純瑞整理)
【2005/05/05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