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5月7日 星期六

先睹為快》運用好策略

■ 本報系
書名:策略/一次學會大師策略
作者:理查.柯克
出版:梅霖文化
每個人都知道:策略是事業的基石,但很少人知道如何應用它。如何向最好的策略大師學習,並應用他們的教訓於自己的生活和事業?《80/20法則》作者理查.柯克新著提出答案……
什麼是策略?
問得好!有智慧的觀察家每次聽到「策略」或「策略的」都會豎起耳朵仔細聆聽,甚至全身汗毛直立,連個寒噤都不敢打。假如策略不是完全沒有意義的話,那麼,它的典型用法應該是用來表示企業政策;說得白一點,就是「我們打算做的事情」,或等而下之,「我們的公關人員小心翼翼所研擬出來的用語,以便讓聽者動容,強化印象,並填補董事會發言不足的漏洞。」
好策略 充滿原創味道
「策略」這個詞已經被濫用,其泛濫程度不亞於「授權賦能」(empowerment)。這兩個名詞都夠資格擺進商學用語的「陳腔濫調」污名殿堂裏。也因此,我們有必要為「事業策略」做適當的正名,而且這種需要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在為策略正名時,我們必須看穿、看透那些被描述為策略的渣滓,直接登堂入室去發掘策略的真正性質和價值;優良的策略絕對不平庸、不平淡或枯躁乏味;它永遠充滿著原創味道、與眾不同而且勇猛出眾。
每個賺錢賺得比同業多的企業,一定有一套與別人不同而且更好的「差異化」策略。然而,當代企管思想的潮流卻是走向抄襲和所謂的「營運最適化」。幾乎沒有人正在發明一些與眾不同的策略,有膽量去執行這些策略的人就更少。但只要你能站在少數人的那邊,你必然是贏家,本書的目的就是意圖協助你進入這個少數人的類別。
好了,說了這麼多之後,我們還是必須回過頭來問:「什麼是策略?」坊間是有無以計數的定義,但聰明的策略家只需要在手指尖擺上兩個就行。
>【定義一】
策略 = 長期決策和方向
首先,讓我們將策略定義為決策的形態,透過它,刻意或無意間設定企業的長期方向,並決定了企業的命運。這裏的「企業」也可以改成「組織」、「事業部門」、「事業單位」,或甚至「團隊」。不管實體的本質是什麼,策略就是決定走向與最終形態的決策———它終將出現的形貌和成敗。
聰明的思想家會注意到,定義一有兩個有用的特色。一是這兒講的是「決策」,而不是「計畫」或「規畫」。決策之前,可以有也可以沒有計畫;有了計畫之後,也可以有或沒有決策。這兒的重點是「決策」,而重大決策———或沒有決策———唯有事後才能檢測成敗。
二是決策或預謀中的策略不一定能(甚至是經常不會)帶來預期成果。假如心中的意圖可以經常性地帶來成果,這個世界恐怕會變成很簡化、比較無趣;還好,我們的周遭總是出現一些非我們所預期的後果,而我們的行動也經常與其他人起衝突,換句話說,在我們的意圖和結果之間,常出現一些我們無法控制的現實。
這也是為什麼有一些策略學家將策略區分為兩大類:計劃性的(或預謀的)和實際的(或已實現的),這種分類法倒是滿有用的,聰明的經理人倒不妨偶爾引用一下。
策略 只在意產生結果
譬如說,我們公司意圖成為本行業第一名的企業(計劃性的策略),但已實現的策略卻仍然是業界第三名。然而,根據我們的策略定義一,想變成業界第一名這種決定不算是真正的策略,它勉勉強強可以算是策略計畫,但因為未包含導致長期未來的一些「決策」,因此不夠格說是「策略」。
在這個個案中,這些關鍵「決策」可能是:1.建造比現有產能大上許多的工廠,但仍然比某一位競爭者兩年後開張的工廠小很多;2.在競爭者的工廠破土興建後,我們計劃中的工廠未真正建造起來,也因此未在現有產能上增添任何產能;3.雖然有一些競爭者改採直銷制度,我們公司仍決定繼續採用現有的經銷網絡制度。
策略唯一在意的是產生結果,不管它是好或壞。決策本身就能做到這一點,但新聞稿、年度報告、寫得很漂亮的計畫書、或小巧玲瓏的名人名言則不會產生結果。策略是所有「決策」的總合(這些決策有對有錯,但決定了事業的未來命運)。
定義一告訴我們策略是什麼,卻未告訴我們如何開發或衍生出可以達成期望成果的策略,為了做到這一點,我們需要有第二項定義。
【定義二】
超級策略 = 不同的策略
策略要能產生中上以上的報酬率,則它所採取的種種決策必然要與大多數的競爭者有所不同。當然,不同不必然比較好,相同卻一定不會更好。與眾不同至少有機會可以變得比較好,而經過精打細算後的與眾不同,勇敢而不愚蠢,雖然不一定保證成功,但可以大大增加勝算。
與眾不同 能增加勝算
聰明的策略家應如何追求「經過精打細算後的與眾不同」呢?答案就是找出競爭優勢。競爭優勢就是一家企業被擺置於較佳定位,所能發動的「電力」比所有其他競爭者來得強;這家企業一定有某些強項使它勝出,或許是較佳的產品、或許是較佳的服務、或許是較低的成本、或許是擁有業界最佳人才、或許是最佳品牌或商譽。總之,比別人好,就一定是與眾不同。
與眾不同若要長久維繫下去,它就必須不容易模仿;也就是說,想抄襲真正的競爭優勢,必須花非常昂貴的成本或時間,或必須同時付出成本和時間兩項代價,而且在競爭者剛剛趕上來時,領導廠商又已移到更好的位置,並已設計出更好的東西。
有兩件事與競爭優勢息息相關,聰明的策略家必須仔細思考,絕對不能打馬虎眼:第一,要真正與眾不同,就必須做一些與眾不同的事,而要做與眾不同的事,就必須做一些違抗傳統智慧的大膽決策,因為競爭優勢不長在樹上,絕非唾手可得,唯有靠創意才能激發,而且這種創意都是僅此一家別無分店的。
競爭優勢的第二個特徵是「精挑細選」,要建立和保持競爭優勢都不是容易的事,因此,同時間在太廣泛的經營層面從事「競爭優勢」的建立和保持,根本是不可能的事,將戰場鎖定在很小的範圍永遠是對的,記住:要與眾不同,又要做得比競爭者好,就像是在摘櫻桃———精挑細選的少數產品、少數顧客、少數活動。因此,決定「不做什麼」反而是關鍵所在;唯有如此,才能為精挑細選的少數顧客打開「與眾不同」之門,將事情做得更簡潔有力、辦得更好。
【2005/05/07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