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7月23日 星期六

哈洛德組織再造 擺脫景氣循環

■ 郭瑋瑋
1980年,剛滿30歲的哈洛德惠特利希麥克羅三世(Harold Whittlesey Mc-Graw III)在外界一片質疑聲中,加入麥克羅希爾公司(McGraw-Hill),當時許多人認為這個外型俊秀的年輕人,恐怕無法克紹箕裘,說不定還會搞垮曾祖父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
但哈洛德沒讓外人看笑話,他用12年的時間帶領麥克羅希爾再創事業高峰。1993年8月2日哈洛德接任總裁兼執行長時,麥克羅希爾股價只有8.20美元,今年6月底時已攀升到44美元,漲幅高達437%,如此亮麗的表現,不僅超越美股大盤,也擊敗時代華納公司、迪士尼公司、維康公司(Viacom )與新聞公司集團(News Corp)等傳媒巨擘。
麥克羅希爾旗下的標準普爾公司(S&P)、美國商業周刊(Business Week)與多份貿易刊物,業績也蒸蒸日上。去年麥克羅希爾淨利為7.56億美元,營收為53億美元,標準普爾占公司整體營業利益的65%,比重高於十年前的45%。
在哈洛德一手主導下,麥克羅希爾旗下15個部門合併成三個核心事業群,並積極開發海內外市場,成果相當豐碩。如今標準普爾已躍居為國際知名的債信評等機構,教育出版事業部門也在美國教育市場占有一席之地,以商業周刊為首的資訊與媒體服務部門,現正集中全力開發成長快速的領域。
高盛公司分析師艾柏特(Peter Ap-pert)表示,麥克羅希爾的組織再造,哈洛德居功厥偉,公司才能從低成長、低獲利的事業逐漸轉向高成長、高獲利的事業。
哈洛德接受訪問時說:「公司主要任務就是保持盈餘不斷成長,要達成此一目標必須擺脫景氣循環的限制。」在企業併購盛行、投資網路蔚為風潮的時代,他卻擇善固執,以務實的態度來經營公司。過去十年來,麥克羅希爾併購的價碼不曾超過10億美元。
前美國商業周刊編輯、現為紐約市立大學新聞學院院長的謝波德(Stephen B. Shepard)表示,哈洛德以非常嚴謹的方式來打造公司,在經濟繁榮時期,許多媒體同業都做了一堆蠢事,唯獨麥克羅希爾沒有隨波逐流,這都得歸功於哈洛德。
美林公司分析師芬恩(Lauren Rich Fine)宣稱,哈洛德是最樂於運用網路的企業領導人,麥克羅希爾也是率先把教科書數位化的廠商。
哈洛德行事低調,不喜歡參加企業大亨的聚會,他說:「我不曾到瑞士達弗斯(出席世界經濟論壇),也沒到艾倫(Herb Allen)在太陽谷舉行的年度主管會議。我對喧鬧的場合沒興趣。」
麥克羅家族持有麥克羅希爾近二成股權,但哈洛德沒想到有朝一日自己竟然會接掌家族事業。他從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畢業後,就到電信大廠吉悌公司工作,負責退休金投資事宜,直到1797年麥克羅布希爾遭逢敵意併購危機時,他才在時任麥克羅希爾執行長的父親召喚下,一起為家族事業打拚。
度過併購危機後,哈洛德成為標準普爾公司總裁,原本標準普爾的主業是發行債券,但他把經營重心轉移到債信評等,並擴大其服務範圍,同時改變收費模式,終於把標準普爾塑造成全球數一數二的信用評比機構。
今年3月間,麥克羅希爾決定併購市場研究機構J.D. Power 公司,雖然外界對這樁交易普遍抱持懷疑的態度,但哈洛德相信自己的選擇,畢竟時間早晚會證明一切。(取材自紐約時報)
【2005/07/23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