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2月24日 星期五

聯想+IBM=贏家?

■ 洪明洲
中國大陸最大個人電腦廠商「聯想集團」 (Lenovo Group),宣布收購國際商業機器(IBM)旗下個人電腦事業部(PCD),這項併購行為,從短期來看,被買的人是「脫手」,買到的人,可能是惡夢的開始;但從長程來看,聯想利用IBM品牌的全球能見度,已成功進入世界級的玩家市場,磨練其實力。反觀台灣的電腦廠商,空擁有成為世界級企業的條件,卻遲遲未進場,未來還有機會成為贏家嗎?
全球個人電腦市場最弔詭之處,在於個人電腦一方面是大宗貨物(Commodity),一方面又是大量客製化(Mass Customization)的產品,其製造技術不困難,世界標準也多已制定。而大量客製化需要有「品牌」,來驅動產品的銷售,同時又存在許多零碎的小品牌及無品牌產品。
目前大品牌、小品牌與無品牌(組裝貨)電腦市場占有率約各占一半,全球前兩大品牌戴爾、惠普,各有15%的市占率,排在其後的品牌市場占有率,只有個位數,獲利率也持續滑落,這也是IBM個人電腦事業部,近年來盛傳出售消息的原因。
■ 聯想IBM 幫品牌加分?
在利潤微薄的情形下,個人電腦未來走向,必須具備快速供貨(零庫存、產品周期短)、顧客品牌偏好、加強售後服務及維護等三大條件,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勝出。以上述條件來看,聯想並不具備任何一項條件,在全球市場中,原本還是一個小角色。
一旦併購IBM個人電腦事業部之後,聯想掌握IBM的品牌,在全球化競爭優勢中,或許可以掌握到「顧客品牌偏好」的強項,不過,想要擠進前三大品牌,勢須再加強快速供貨及售後服務、維修的能力。
聯想併購IBM的個人電腦事業部,能不能達到預期目標?得先從聯想的管理制度,是否能達到全球水準來觀察。
根據併購合約,聯想可以使用IBM品牌五年,作為拓展全球市場品牌的前導,聯想只有經營大陸市場「尚可」的程度,能否擴大經營五倍以上的市場,是一大疑問。
管理制度不是靠「併購」升級,企業併購之後,「管理」通常是最大的挑戰。聯想現在已委請IBM高階主管、資深副總裁史帝分.沃德(Stephen M. Ward,Jr),擔任新CEO,希望引進IBM的美式制度,改造大陸市場。
擁有IBM的技術和品牌,聯想經營大陸市場無疑是「如虎添翼」,聯想IBM品牌是「加分」;但在國際市場上,是以IBM品牌來換聯想品牌,就不一定是加分,現在只能說,比聯想集團強打「聯想」品牌的作法為佳。
在這項併購之後,中美兩國企業文化的融合,是另一項管理挑戰。IBM的業務團隊勢將流失人才,業務團隊本來就沒有忠誠度,如有人員離開,不令人意外;此外,則是市場的反應,試想,改由大陸人做IBM自豪的筆記型電腦ThinkPad系列,消費者會不會產生疑慮。聯想能不能保得住IBM的管理制度,值得觀察。
聯想集團可能要花很多成本,來維繫IBM的管理制度,估計至少要比併購金額多出近一倍,進行後續維繫工作,這可從Sony併購哥倫比亞電影公司,併購金額50億美元,之後又花了50億美元整頓,被業界視為「娛樂豪賭」的案例推知。
許多人憂心台灣電腦代工王國優勢是否因此不再,其實變化應不大。台灣電腦廠商原來為IBM代工七到八成的訂單,未來即使改成聯想IBM的訂單,台灣廠商應該還是可以掌握。除非未來聯想IBM的品牌,擠掉全球第二大的惠普,聯想的製造工廠體系也強大起來,才會對台灣電腦廠商產生威脅。
■ 台灣電腦商 勁敵是自己
其實,台灣電腦廠商最大的敵人是「自己」,因為業者只想做「代工」,不願、也不敢做自己的品牌。
姑且不論聯想是否因這次併購案而獲利,最低的勝算是至少可以擠進全球前三大電腦品牌;台灣的ACER,原本排行在聯想之上,現在因這樁併購行動,反而被聯想IBM超越,台灣電腦廠商顧到「裡子」,卻失掉「面子」。
再者,從「格局」來看,企業有些獲利是來自於「格局」,聯想沒有世界級玩家的條件,卻勇敢地跳進戰場,台灣擁有快速供貨、售後服務與維修兩大優勢,只缺乏「品牌」優勢,卻遲遲不敢有所作為,在「格局」上,台灣已輸給了大陸。
台灣電腦廠商如果想在全球競爭中「扳回一城」,應想辦法去買惠普的個人電腦部門。惠普的個人電腦事業部,是賺錢的部門,且是全球第二大品牌,憑鴻海、廣達的實力,絕對有能力吃下惠普的電腦品牌。
唯有進入球賽者,才有贏球的可能,我們已具有全球性企業的條件,應該及早參與世界級的遊戲,磨練自己的實力,才有躍身世界級大廠的機會。
(作者是台大工商管理系教授,
李娟萍整理)
【2004/12/24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