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2月19日 星期日

企業是誰的?投資人價值擺第一

■ 吳啟銘
「企業資金來自投資人,企業當然是投資人的,投資人包括了股東與債權人。那有人不出錢卻覺得公司是自己的道理!」很遺憾地,公司的代理人(包含大股東、管理者與員工)卻未必有如此認知,公司治理不佳也是可預期的。舉例如下:
◆管理者只在乎私利
不斷併購:如官控金控公司的官派董事長,一味尋求併購/合併機會,心中想的是當上台灣最大金控公司董事長,可永續當董事長,薪資紅利可水漲船高;至於有無一加一大於二的合併綜效?換股比率是否合理?並非決策考量重點。試想:七成併購案是失敗的,為何管理者仍樂此不疲?因管理者只在乎本身利益,傾向高估合併綜效。
傾向發放股票股利,少發現金股利:股東拿到虛的,員工卻可透過紅利配股拿到實的,以致國內不少IC設計公司的員工紅利配股市值竟占公司全年獲利一半以上,甚至超過全年獲利,難怪引起股東不滿。尤其股權愈分散,員工奪取股東財富的情況愈容易發生。
最明顯的例子是過去中華開發號稱全國股東人數最多的公司,卻套牢了許多股東。究其原因,管理者利用公司資源謀私利。國內電子業者近年來成長不再,投資趨緩,以致保留過多現金或大玩轉投資,忽視股東對現金股利提高的期望。相反地,現金股息報酬率高的公司,股價近一年表現亮麗。
試想一家公司股權分散,管理者非大股東,發現金股利,管理者不僅拿不到錢,又少了支配權,他怎麼會心甘情願去經營呢美國製藥廠獲利率不錯,但成長率不高,因此,公司採現金股利或庫藏股票方式,將錢還給股東,以致美國製藥股的股價淨值比一直處於高檔。管理者常辯稱保留過多現金是為了未來成長,唯近期財務實証顯示,股東少拿股利,通常沒有換到公司未來的高成長,保留過多現金反而是管理者無能或循私的信號。
◆誰當家莫衷一是
追求會計盈餘最大化:會計盈餘不等於經濟利潤,因為忽略股東的資金成本;然而企業的員工激勵制度往往建立在會計盈餘上(例如台積電董監事紅利按稅後淨利千分之三分紅),股東利益的保障在損益表上看不到,以致於管理者傾向少發現金股利,甚至辦現金增資,以提高每股盈餘,至於資金的效益是否大於資金成本,並非考量重點。
此外,如中華電信員工罷工威脅,獨立董監事只拿固定車馬費,台電/中油工會代表擔任董事,金控公司發行ECB籌資用於併購,中鋼發放巨額員工紅利配股,聯電不斷出脫聯發科股票,社會仍對非合意併購 (hostile takeover)有疑慮,電子公司過多的轉投資事業,銀行仍無法以債權換股票入主債務人,中華電信負債比率偏低,機構法人對投資公司事務參與不足等等議題,都彰顯社會對「企業是誰的? 」有鄉愿的看法,投資人主義下的的公平正義,並未得到確保。
台灣股票投資人九成是賠錢的,銀行也成了近年的整頓行業,當大多數出資人 (股東與銀行家)成了輸家,卻出現許多科技新貴,這難道不是財富重分配下重大公司治理問題所造成的嗎?
企業經營決策者與員工,永遠要有「自己是股東」的想法,大股東也須兼顧小股東與債權人利益。「所有權」是激勵人行為的關鍵,當「誰當家」都莫衷一是,奢談「公司治理」是無益的。一套以投資人價值為優先的激勵制度,才是公司治理的主軸。
(作者是政大財管系副教授、美國財務分析師)
【2004/12/19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