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20日 星期三

科技人文觀》台灣的全球化與大崩壞

戴蒙教授「大崩壞」一書,談某些文明消失的原因,其中復活節島的巨石之謎,頗引人注目。

在僅有163平方公里大的復活節島,卻散落著約900尊巨石像,平均重12多公噸,高4米。巨石如何製作並且豎起,一直是個謎,有人以為是外星人的傑作。但後來研究指出,這些巨石為土著所豎,他們先在礦場做好巨石,再將巨石運到基地,運送路程達22公里。

和巨石一樣成謎的,是復活節島的自然景觀。同一緯度太平洋諸島,都是蔥綠茂盛,唯獨此島不見森林。研究發現,這和巨石有不可分的關係。為了運送巨石,土著必須伐木充當枕木,伐木速度,超過樹木成長速度,森林就逐漸消失。

這個故事可以給台灣帶來一個啟示:像復活節島般的海島型地區,資源一旦滅絕,只有死亡一途。台灣有類似的地理環境,長久內耗過去累積的資源,有朝一日遭時代淘汰,絕非空言。

當前台灣的內耗應該告一段落,復活節島的宿命對台灣而言也只是個警訊。但這個悲劇的下半段,卻對當前的台灣饒有啟示:由於運送巨石的枕木消耗龐大,不僅森 林砍伐殆盡,也因此無法建造航海用的木船。復活節島距離最近的人居島嶼2,000公里,和南美洲大陸更相離3,600公里,沒有船隻進行海上貿易,即使面 向敞開的大海,他們也只能等待滅亡。

台灣政策鬆綁,再度擁抱大海,但沒有適當的生產工具,也只能望洋興嘆。一旦台灣國際化的工具無法再生,復活節島故事的後半段,就不見得像前半段一樣,只是給台灣一個小小的提醒。

每個國家、時代都有其致勝關鍵。台灣過去靠著低廉與勤奮的勞工、刻意壓低的匯率,創造經濟奇蹟。但面對中國大陸以及第三世界國家的崛起,這些舊武器恐怕不 敷使用。尤其中國大陸的國際化,明顯地是打整體戰,企圖運用國際化逼使國內改革,並布局全球,展現軟實力,掌握命脈。此外,勞工合同法、兩稅合一政策,對 台灣企業不僅是刨根,更是斷路。

新時代來臨,也是台灣更新國際生存工具的時候,最重要的是,每一個政策背後,都應該有一套整體作戰的思維。

最近央行放任新台幣貶值,意在振興出口,但這和政策鬆綁一樣,只是初步地面向大海,何況貶值利弊孰是,尚難定論。台灣如能看準自身科技的優勢,全力塑造亞洲科技中心,那就可達到另一個境界。

此外,以金融而言,台灣可以發展為亞洲的那斯達克;以區域整合而言,可以在貨機直航之後,發展為亞洲供應鏈樞紐;以民主制度而言,台灣更可以發展為亞洲最 活潑的文化創意環境,提升科技產品的附加價值,走出低價競爭的紅海;至於台灣具備數量龐大的留學人才,更可以成為台灣進行國際化的觸媒。

不管中國大陸如何崛起,台灣還是有許多利基,關鍵在於它們是否可以在政策的導引之下,動員起來。回顧經濟史,許多經濟騰飛都在谷底之後;相同地,大陸崛起所造成的挑戰,正是台灣產業升級的機會。

(作者是中央大學管理學院國際中心主任)

【2008/08/20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