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3月18日 星期六

好書導讀》金融自由化 不能走回頭路

書名:新世界藍圖
作者:馬丁‧沃夫
出版:早安財經
任何金融系統先天上都有些無法輕易撼動的困難,而金融的自由化也一定會變成微妙且難以處理的狀況,但想要走回頭路,卻是錯誤的……
1990年代末期,五個正在崛起的亞洲市場經濟體,在外國金融機構的翻雲覆雨下,由雲端跌至谷底,歷經令人震驚的振盪,所發生的危機席捲全世界,不但改變了我們對金融市場的了解,領略到開放市場後可能引發的風險,還激起了不斷的爭議,至今仍未停歇。
因此有人大聲疾呼,要避免金融風暴發生,必須批判金融全球化。其中最有名的當屬諾貝爾獎得主史迪格里茲。批評者認為,對新興市場經濟體來說,資本流動控制手段以及全球資本市場整合方面的自由化,是個嚴重的錯誤,可能引發極大風險,即使得到了報償,也可說是微不足道。
國際貨幣基金會短視近利、頑固昏庸、傲慢自大、需索無度且一無是處,也傷害了許多開發中國家。何況,即使開發中國家要進行資本市場的整合,也必須進行制度上的實質革新,而且範圍不局限於世界經濟的周邊,連核心區域亦應包括在內。
從金融危機中站起來
我在書中,針對這些批評一一回應。確實,在推動全球化的這幾十年間,金融危機似乎並不稀奇。光是從1973年到1997年之間,也就是所謂的「金融自由化時代」,總共發生了139件危機,總括來說,把這期間叫做金融危機時代亦無不可。
然而,讓人跌破眼鏡的是,許多遭遇危機的國家居然很快完全克服了一切。拿東南亞來說,到了2001年,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南韓和泰國這五個國家加總後的國內生產毛額,已比1996年高出13%。其中在國內生產毛額部分表現最亮眼的就是南韓,成長了22%。
為什麼這樣?原因很多,我無法完整說明。我們必須理解的是,任何金融系統先天上都有些無法輕易撼動的困難,而金融的自由化也一定會變成微妙且難以處理的狀況,但想要走回頭路,卻是錯誤的。我們需要的是更加開放的金融市場,而不是一個封閉的世界。
開放的市場 人人得利
我們不難理解,資本的自由兌換與流動是人們想要的。1960年代,英國政府曾屈從於工會壓力而設計出一項政策:只准人民攜帶少量金錢出國。卻反而讓英國中產階級利用各種方法外移大量儲蓄,這項政策不得不畫下句點。也就是說,當金錢可以各種管道帶出國家,那些危險且最後無法維持太久的政策,就注定得廢除。
一個運作良好且有正確規範的金融體系,是極具經濟價值的資產,其功能亦為促使經濟體產生良好績效,以及讓全體人民享有正常水準之上生活水準的關鍵性要素。金融系統的目的乃為流通儲蓄、分配資本、監控管理階層並轉化風險。在健全且開放的環境下,金融危機是可避免的,而且大家都會從開放這件事情上得到好處。
史丹佛大學的彼得.亨利指出,新興市場的證券交易一旦對外國投資人開放,即會導致股利報酬下降、股本成長更加快速,平均每一工人產出的成長率亦會上升。而且,如果引發危機的傾向可以降低,就應該可以獲得相當大的利得,而且我們有很好的理由相信會看到這種結局。
從全球角度 進行變革
金融自由化深受各界期許,任何控制手段不但浪費成本,效益也會遞減。我們絕不可一味逃避自由化,而是透過仔細的思考和良好的態度推動自由化,如此,即有可能達成整合的目標而不致引發危機。
如今我們所面對的挑戰是如何協助新興市場經濟體,讓它們更成功的和全球市場接軌。這是可以辦到的,可是必須有若干改變,銀行的角色、外國金融機構的處境、存款保險和其他保證、破產制度以及匯率政策等,必須重新思考相關規範、法律及行為。我們得從全球的角度進行變革,而不只是構思出現金融危機時要如何處理而已。
【2006/03/18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