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4日 星期三

FT精選》銀行國有化 重建金融廢墟

一切都完了,幾天或幾周內,美國政府必須出手,至少把一家銀行收歸國有。

可能遭到國有化這種不名譽殊榮的銀行不難看出來,看看信用虧損、經營不善、股價崩盤的悽慘名單,就會找到。

看下去,赫然會看到花旗集團、美國銀行和多家區域與社區銀行。美國總統歐巴馬勢必要發揮高明的演說技巧,避免提到國有化這個字眼,但別搞錯了,主管機關已經起而行了。

為什麼我這麼肯定?因為我替金融時報採訪美國金融新聞,一年來坐在台前,見證全球銀行業的衰亡。

愚蠢、短視和貪婪形成致命的結合,引發了這場不可能用個案解決的危機。

評論家警告美國最新的救亡計畫無效、美國金融業會走上「日本化之路」時,都搞錯了重點,就是看不出現在才擔心銀行變成殭屍為時太晚,銀行早就變成殭屍了。

花旗、美國銀行被堆積如山的不良資產壓垮,被薄如煎餅的資產基礎逼成癱瘓,又遭到恐懼的投資人拋棄,早已回生乏力,只能勉強發揮承銷和放款之類的基本功能。

事實上,他們沒有步上雷曼、貝爾斯登和華盛頓互惠等金融垃圾的後塵,唯一的原因是納稅人用5,000多億美元的現金和保證,扶著他們不倒。

此時此刻,某種形式的國有化在政治和金融上已經勢所難免。在政治方面,國有化在意料不到的地方得到支持,金融時報報導自由市場自由主義偶像葛林斯班改弦易轍,支持暫時國有化,令人大為吃驚。

靠著鼓吹小政府打造政治生涯的共和黨參議院葛蘭姆,態度出現一百八十度大轉變,同樣讓人震驚。

實際上,連政治上的右派都知道,銀行既然接受聯邦資金,自然不能再隨心所欲的胡搞瞎搞。

從金融觀點來看,把一家以上的銀行收歸國有,整頓完畢後再重新上市,不見得是社會主義的噩夢,也不是記憶殘障美國銀行家所說的「傻瓜和歐洲人的構想」(看看美國國際集團、二房和IndyMac銀行的例子吧。)

政府控制銀行後,風暴爆發以來困擾決策官員的兩大問題--不良資產訂價和銀行不願放款──都會迎刃而解。

銀行現有經營階層一直擔驚受怕,深怕必須進一步提列資產減損,財政部和銀行不同,大幅壓低不良資產價值應該毫無損失,因此比較容易把這種資產賣給私募基金和避險基金投資人,也比較容易全部提列。

花旗、美國銀行和其他銀行不能擺脫資產負債表中的負債,原因在於經營階層癡心妄想,期望市場將來會好轉。

同樣的癱瘓也影響放款決定,銀行擔心刷爆信用的消費者和企業發生新違約,乾脆關門休息,造成銀行希望逃脫的經濟困難加深。

相形之下,政府親自操作,加上比較能夠忍受虧損,應該會把錢送到確實有需要的地方。

政府的主要問題是怎麼把艱困銀行收歸國有。備受批評的「蓋納計畫」正好提出了解決之道,蓋納沒有說明細節,計畫大綱卻指出銀行必須接受「壓力測試」。

華爾街大亨嘲笑這種想法,指出主管官署經常考驗金融機構的體質,但主管機關訂出新門檻可以找到看來客觀的標準,作為是否同意接管的依據。

銀行不會喜歡這種事,像花旗已經放話,表示希望得到二次紓困,卻不必國有化,不過在金融鎖鍊遭遇空前壓力的此刻,真的應該拆掉最弱的環節了。

(作者為Francesco Guerrera

【2009/02/25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