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9日 星期四

透視鏡》理想「無線」界面 來自人性

「這裡可以無線上網嗎?」上個月出國參訪,這句話竟然成為團員間經常互問的一句話,也成為我們評價一家公司或旅館服務品質的重要指標。當然,這也顯示出無線上網的熱度,與使用者對此一需求的期待。

這個參訪團成員大多從事高科技產業,一得空就坐下來,打開電腦收發電子郵件及瀏覽新聞。在機場等候登機時,我也打開筆記型電腦,開始上網之旅。

不過,我的網路旅程並不順利,不知是電腦還是網路卡的問題,老是連不上。眼看到大家都在飆網,心中真不是滋味。

團員中有許多熱心的資訊技術專家,協助我調整設定,還是搞不定。後來有位熟手型的朋友告訴我,應該是什麼沒設定好,而這些設定所在位置因廠牌不同,放在不同的項目下,我們花了十分鐘終於搞定。

之後,每到一個地方,只要有一位團員打開電腦,大夥就會問「這裡可以無線上網嗎﹖」只要可以,大夥全部跟進,人手一部筆記型電腦,像網咖般非常壯觀。若無法上網,大家就討論是否有變通辦法,也免不了對此公司的資訊通訊基礎環境稍作評論。

一路參訪下來,只有幾家公司能夠順利連上無線網路,連飯店的網路連線都令人傷透腦筋。多數團員在台灣的公司都有無線上網設備,讓我們不禁對台灣的資訊基礎環境感到驕傲。

事實上,無線上網需求就如當初的行動電話一般,並非消費者沒有需求,而是環境不夠成熟,尤其是缺乏親和的界面與人性的設定。

如果無線上網能像家用電話般容易操作,只要按幾個鍵,電話就可以撥出去,亦即使用者無論到哪個地方,只要打開電腦,不需要任何設定就搞定,要付錢就按照螢幕指示,按幾下滑鼠選擇網路服務公司,相信無線上網一定可以快速普及。

許多科技產品或服務市場發展緩慢,多數可歸因於供應商對於技術過於自信,並高估使用者的操作能力。電機系畢業的我,還需要與專家討論半天才有辦法上網,更何況一般消費者。

消費者的使用慣性是很難改變的,與其教育他們困難的專業名詞,倒不如把產品弄的更直覺、更人性化,才較容易拓展市場。過去的傻瓜相機、現在的數位相機,就是明顯例子。

不過話說回來,出國還要隨時隨地查看郵件,掌握公司動態或者老闆的指示,實在是很辛苦。難怪全球調查指出,台灣是世界上工作時間最長的國家,但或許這也是台灣競爭力的來源吧!

【2008/10/09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