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8日 星期三

主管經》品德標準把關

因為員工品德暇疵,影響公司信譽,甚至危及公司存續的事件層出不窮。

即使員工的所做所為與企業的營業行為無關,企業也無法將員工違法亂紀的行為,歸咎為他的個人問題,與組織完全切割。因此,一般公司募才時,總是對應徵者的廉正誠實(Integrity)把關甚嚴。

相對地,應徵者無不想盡辦法隱瞞自己不良的事蹟或行為。於是,招募過程形同一場諜對諜的攻防戰。

首先,主管會設法由應徵者履歷表中尋找可疑的蛛絲馬跡,再透過招募面談的問題設計,釐清自己的疑慮。如果應徵者的說詞前後不一,或出現邏輯上的漏洞,則須將應徵者由候選人名單中剔除。

城府較深或經驗老練的應徵者,善於編織應對之詞,合理解釋自己的過去與品德缺點,加深主管辨識真相的困難度。因此,有些主管會學習面相之術,期望運用此一古老的統計方法,輔助自己識才選才。

經過招募面談後,若還有未釐清疑點,主管通常還會透過管道進行徵信調查。一旦徵信結果不佳,則不論應徵者的能力、資歷多麼誘人,也寧可棄而不用。

在招募過程中不察,沒看出應徵者的品德問題,把他納入團隊,可能導致某些主管原本嚴苛的品德標準開始動搖。

或許因為彼此互動良好,已培養私人交情,處理部屬品德相關問題時,道德標準與招募新人時的嚴謹度明顯不一致。

當然,主管也可能因為該部屬已掌握相當的技術或顧客資料,或因為害怕暴露自己選才時識人不明;因此在處理部屬品德操守問題時,格外顯得投鼠忌器。

通常,主管會設法淡化問題的嚴重性,或將部屬的道德問題歸咎於其他非道德因素,甚至要求其他部屬別過度關注這些看似與工作無關的品德問題。

如果主管抱持駝鳥心態,隱忍員工的道德瑕疵,不僅該員工日後可能繼續出現類似行為,且可能養虎為患,出現更大的弊端。主管的鄉愿,無疑將企業組織暴露在更大的潛在風險中。

面對主管不當的處理,一些自我道德標準較高的部屬,將因無法接受而選擇離去。在劣幣逐良幣的狀況下,組織成員的品德標準將每況愈下,對自我的道德要求也將日益鬆弛,主管終將飽嘗綱紀弛廢的苦果。

【2008/10/08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