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12日 星期六

大師觀點》形塑企業實務 波特五力新解

【經濟日報╱取材自HBR全球繁體中文版1月號】
1979年,哈佛商學院一位年輕的副教授麥可.波特,首次在《哈佛商業評論》發表〈競爭作用力如何形塑策略〉How Competitive Forces Shape Strategy)的文章,指出決定任何一個產業長期獲利能力的五項競爭作用力,而後多年,他對五項競爭作用力的詮釋和說明,形塑一整個世代的學術研究和企業實務。
波特的競爭五力(The Five Competitive Forces)包括:「新進公司的威脅」、「供應商的談判力量」、「買方的談判力量」、「替代性產品或服務的威脅」、「既有公司之間的對立競爭」。2008年1月號哈佛商業評論中,波特重新確認、擴充當年那篇經典文章,並增加許多新的說明,解釋如何實際運作那五項作用力。
五項競爭作用力,決定產業創造的經濟價值如何分配,因此決定了產業的結構。那些經濟價值可能會因為公司之間的競爭和對立而損耗,或可能因供應商和顧客的力量而流向供應商和顧客,也可能受到新進公司或替代性產品的威脅而使得經濟價值不高。
企業可以把策略當作是捍衛公司的屏障,不受競爭作用力影響,或是在產業裡競爭作用力較弱的地方找到自身的定位。持續進行策略規畫時,整體競爭情勢很重要,而競爭作用力若有變化,就顯示競爭情勢也有變化。
波特在探究五項作用力架構時,說明了:為何成長快速的產業不一定獲利良好;透過併購來減少目前的競爭對手,會如何降低產業的獲利潛力;政府政策在改變各項競爭力的相對強度上扮演什麼角色,以及如何透過這五項作用力來了解互補性產品。
接著,他說明公司可以用什麼方法來影響所屬產業的關鍵作用力,以創造一個對自己有利的產業結構,並擴大整個市場大餅。那五項競爭作用力顯示,為何產業的獲利能力會是目前的水準。了解那五項作用力之後,公司才能把產業的各種情況納入策略考量。
【2008/01/07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