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8日 星期六

先讀為快》由下而上的團隊運作

書名:團隊的天才──引爆協同創作的力量
作者: 凱斯.索伊爾
出版:天下雜誌
試想一間沒有換班、沒有指引午餐休息的氣笛聲、看不到打卡鐘,並且由3,000名員工自行安排工作時間的工廠吧。這家工廠既沒有正式的規定,也不分層級;組織結構與程序是由下而上訂定;即使第一線員工也可以隨時檢查公司的經營狀況。公司提供員工免費的課程,教導他們閱讀財務報表、現金流量表。公司會這麼做,因為所有重大決策都是由全體員工投票產生的。
這個工人天堂並非虛構,而且既不在美國,也不在日本,而是在以威權經營制度、僵化的家族控制出名的巴西。塞姆可企業(Semco)創辦人是維也納移民塞姆勒(Antonio Curt Semler),他於1952年在巴西聖保羅市的公寓成立了這家企業。
你可能認為,這種即興式組織一定是從事知識密集、白領工作的企業。錯了,塞姆可是家製造業者,生產海洋幫浦、數位掃瞄機、工業用攪拌機,以及每小時可以清洗4,000只盤子的營業用洗碗機。塞姆可企業屬於工業時代的產業,但是以知識經濟的手法經營。它也可能是全球最大的協作型組織。
1980年,李嘉多.塞姆勒(Richardo Semler)從父親手中接棒時,公司營業額只有400萬美元、員工不過100名,企業內部階層結構森嚴。各種經營上可能碰到的狀況,都有整架子裝訂良好的規定和程序手冊,可作為依循。
李嘉多身為創辦人之子,大可蕭規曹隨,延續傳統經營模式。但是,公司正瀕臨破產邊緣,他手上也只有銀行提供的短期貸款;他很清楚必須做大幅度的變革。上任第一天,他就辭退大量老式作風的資深主管。當塞姆可企業的組織結構趨於靈活時,公司也開始成長,速度遠超過其他巴西企業。2003年,這家公司的年營業額從當初的400萬美元增加為2.12億美元。
對絕大多數企業而言,官僚體系是阻礙創新的因素。塞姆可的解決之道是,乾脆不要官僚體系。它的做法非常即興,有意識地避免任何長程性規劃。任何計畫絕不超出未來六個月的範圍。2003年時,公司舉行一個派對,是為慶祝執行長李嘉多連續十年不做決策。
塞姆可的工作團隊不斷由下而上的重組,即興地發展組織結構,成員大多是自行遴選。李嘉多指出,「我們不是沒有組織結構,只是沒有由上面指定的結構。」員工雖然沒有老闆在背後監視,同儕壓力卻非常大:如果一個人無法得到工作夥伴的尊敬,就無法被遴選,參加任何團隊,也就喪失在公司生存的空間。
李嘉多就像他的美國知己比爾.戈爾般,從經營上獲得相同的結論。比爾發現,協作型組織一旦變得太大,就無法發揮功能。因此,只要一個團體的人數超過150人,他就在德拉瓦州鄉間,為他們建一棟分家後的新建築物。
塞姆可也遵循相同的哲學。有一次,李嘉多將一個300人的工廠分成獨立的三個廠。當然,這個決策導致成本提升和無效率。但是就在同一年,業績成長一倍,庫存日從136天減少為46天,而且頻頻有創新佳作,推出了八種新產品。
一個針對歐洲、日本和美國企業的研究發現,大多數創新企業會限制作業單位人數在400人以下。進化論專家認為,一個團體最適合的人數是150人,這是受遺傳基因的影響。因為在史前時代,原始人成群結隊的人數不超過這個數目。戈爾和塞姆可維持團體人數上限的做法,剛好吻合人類文明曙光初現時的聚落規模。
【2007/12/08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