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3日 星期六

先讀為快》愈亂愈好

書名:亂好
作者:亞伯拉罕森(Eric Abrahamson)
出版:大塊文化
紐約曼哈頓的百老匯大道上,過去有兩家雜誌店開在對街。一家各類雜誌排列得井然有序,每本都可由電腦檔案追蹤。另一家有時卻是隨意擺放,《柯夢波丹》(Cosmopolitan)和《財星》擠在一塊;《反樸歸真》(Real Simple)緊挨《黑玉》(Jet);《斯密松寧》(Smithonian)和Psychotronic並列。這倒不奇怪,因為這間凌亂店面沒什麼電腦庫存系統,可告知老闆兼經理艾山雜誌銷售狀況或補貨事宜。他和助手柴克兩人全憑記憶行事,只在空閒時段與每天營業結束時稍作整理。
亂 反而賺錢
第一家店吸引較多客人上門,業務比較興旺,賣出的雜誌也比較多,說來並不讓人意外。到了今天,只有一家店還存在,另一家則因虧損而關門大吉,這個結果同樣不令人意外。不過跌破大家眼鏡的是:迄今仍屹立不搖的是艾山的店。雖然他賣出的雜誌不如競爭對手多,卻比較賺錢。
原因很簡單,對手雇了不少店員整理雜誌,也建立追蹤雜誌的庫存系統,而這些侵蝕利潤的成本,艾山全省了。要評量企業的成效,利潤是一項適當的指標,至於企業能否存續,當然更是根本的前提。由此看來,在這個案例中,店面較整齊、較有條理所帶來的好處,似乎抵不過相對應的成本。換言之,艾山的店之所以成功,原因就是「亂」。
要了解艾山如何由亂中獲利並不困難,一旦說穿了,你會覺得沒什麼大不了。然而,如果上面兩家雜誌店的對比不僅是趣聞一則,而是說明維持整齊與秩序的成本經常高於相對應的利益,就更廣泛的意義來說,亂一點反而更划算,那又如何呢?
說我們一向忽略維持整齊所付出的成本,未免誇大其辭,難道一般個人或組織準備花一番功夫整理之前,不會先自問:這值得我付出時間和其他資源嗎?但不論是文件精確歸檔的辦公室、課程與校規一絲不苟的學校、每天行程排得嚴絲合縫的專業人士、管理與營運流程鉅細靡遺的公司、不停收拾孩子亂丟東西的父母、紀律嚴明的軍隊、法令多如牛毛的政府,要是告訴他們,維持秩序未必划得來,必定讓他們難以置信。
事實上,整齊與條理的確可能得付出很高的代價,但卻經常為一般人所忽略。換一個角度說,容忍一定程度的亂與無秩序,經常能省下可觀的成本。不過本書還要進一步說明,令人意想不到的地方遠不止此。
整齊與條理帶來的好處,通常不及其成本,更有甚者,所謂「好處」往往虛幻不實。尤其和一般傳統看法背道而馳的是,組織上稍微散漫的個人、機構、制度,不論效率、韌性、創意與成效,表現往往優於組織嚴謹者。一如整齊的成本常為人忽略,適當的亂所帶來的好處也不受重視。其實無秩序的好處雖不能說百分之百存在,但也絕不是少數的例外。
提起亂與無秩序的正面作用,大多數人都覺得相當突兀,這當然與他們對整齊的根深柢固嚮往有關。一般人往往無視於整齊的成本,也不願承認無論多麼努力,也未必可以解決亂的問題,更不願相信亂有時比整齊來得好。
淨 要付成本
對大多數人而言,整齊已變成一個不容置疑的目的。居家與辦公室雜亂無章,或是每日行程沒有妥善安排,往往令我們感到焦慮,其實這往往並非亂或無秩序帶來什麼問題,而純粹是我們認定自己應該更整齊、更有條理,做不到時就覺得不安。
「混亂脫序未必有害,甚至還可能有益」的看法,其實未必那麼突兀。只不過每當檢討我們的生活、事業或社會該如何改進時,常提出的建議不外更有秩序,要不然就是換一種秩序。至於少一點秩序,則很少會納為選項。現在該是我們敞開心胸的時候,以更開放的眼光正視生活周遭的亂,思考它們是否該值得我們欣然接納,而非避之唯恐不及。
以下我們將進入亂與無秩序的世界遨遊一番,預計停靠點包括:有史以來最亂的房子;欣然接受砸小朋友玩具的幼稚園;貨品出名難找、業務卻十分興隆的五金行與書店;阿諾‧史瓦辛格完全沒計畫的生活;為患者舉辦披薩派對的醫院;容易走調的貝多芬交響曲;一團亂的書桌催生的諾貝爾獎;菜色不按牌理出牌的餐廳;一個美國城市,混亂程度近似歷史上的巴黎。
這趟旅行的宗旨並不在於全面了解亂與無秩序,因為探討這個主題的任何單一層面就得長篇累牘。我們的目標只是針對亂與無秩序某些受到忽視的重點,略加探索。
你或許會覺得這趟旅程行進的方向有時出乎意料之外,至少我們是這麼希望。
【2007/11/03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