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3月25日 星期六

好書導讀》你今天Google了嗎?

書名:翻動世界的Google
作者:大衛‧懷司、馬克‧摩西德
出版:時報

2005年底,Google股價創下每股400美元的天價,市值一舉超越印尼單一國家的股市總市值。全球都想知道Google的三件事:它下一步要做什麼、能成長到什麼程度;如果沒有Google,日子要怎麼過?
自從古騰堡500多年前發明現代印刷術,讓一般大眾可廣泛接觸書籍後,再也沒有任何新發明能像Google一樣,賦予個人無限可能,且徹底改造人們獲取資訊的方式。Google會針對各種查詢迅速提供相關回應,一天有好幾億次,這股神奇力量已改變人們尋找資訊和掌握新聞的方式。
每天和數億用戶互動
融入現代人生活的Google,似乎在一夜之間變成不可或缺。每一天,使用100多種語言的好幾百萬人使用這項工具,而且漸漸地把Google和網際網路視為一體。想立刻獲得任何事情的相關資訊,只要在電腦或行動電話上googling(搜尋)一下,就能獲得滿足。不管是男人、女人,還是小朋友,都變得極度依賴Google。他們幾乎無法想像,如果沒有了Google,日子該怎麼過。
可以確定的是Google今日的成功,有賴布林和佩吉兩位創辦人每天的投入。這二位創辦人一同賦予Google前進的動能,持續提供該搜尋引擎每天和數億使用者互動的新點子。他們也不斷鼓勵公司裡傑出的數學家、工程師和技術人員去解決更艱難的問題。他們還會努力說服電腦使用者試用產品,讓這些產品更為完美。這樣一來,他們不但可以繼續維持創新動力,還能從中獲得排除產品缺陷的寶貴意見。
解決問題放在第一位
Google提供使用者免費的服務,這個搜尋引擎所創造的幾十億美元獲利,只是全體員工同心協力、努力創新所衍生的「副產品」,並不是公司內部用來衡量成功與否的標準,也不是決定某項計畫是否值得研究的原則。
多數企業的主管和產品經理人往往先想好賺錢的方法,然後才開發產品。但在Google,技術人員總是把找尋問題的解決方法放在第一位。他們只會在找出解決方法之後,才可能開始關心如何利用這些想法賺錢。Google總是鼓勵那些盡心盡力的工程師團隊,讓他們天馬行空地想像各種新點子,以便使搜尋引擎能更快速、更有效地運作。
以用戶利益為最優先
Google之所以不需要廣告行銷,其中一個原因是:公司的企業文化培育出一種「永遠以使用者最佳利益為優先」的態度。這些使用者後來都成為Google的最佳廣告代言人。
Google不想在短時間內儘可能大撈一筆,可從被視為網路最珍貴的處女地———首頁,窺見一斑。當你到www.google.com快速一遊後,就會發現Google完全未在首頁上陳列任何廣告。為了提供使用者高品質的搜尋經驗,他們可是放棄了好幾千萬美元的營收及獲利。
有關產品部分,布林和佩吉可說是事必躬親,不斷督促員工在極短的時間內研發出新功能和新產品。有些改變是顯而易見的,其他不易察覺的部分則是提供使用者更好、更快速的搜尋結果。這兩位創辦人能將重心放在使用者關切的事物上,是因為執行長施密特會負責公司的業務運作。這給了他倆相當大的空間,讓他們能專注在最在行的領域。
施行20%時間政策
不過,Google三巨頭其實都會介入公司的業務和產品開發計畫。結果顯示,布林其實是一個優秀的生意人,佩吉在撙節成本上相當有一套———從他縮減Google電腦網絡運作及冷卻電腦所需電力的成本便可看出。
Google內部傾向於三人組成一個工作團隊,個別員工會將20%的時間用來探索任何感興趣的想法。「20%的時間政策」是倣效學術界的做法。在大學裡,教授每周都可空下一天的時間,用來追求個人的興趣。Google不像一般公司有中級主管這個管理層級,所以傳統企業的位階架構在這家公司是不存在的。再者,也沒有其他公司能像Google,同時結合優秀人才、強大電算資源以及「專注於長期成果」的精神於一身。這樣的特質使Google自成一格,他人難以匹敵。
根據布林和佩吉二人的說法,Google現在不是、未來也不打算變成一家傳統的公司。布林表示,如果Google是人,它大概就是在2004年8月19日公開掛牌那一天才開始上小學,到2005年夏季才剛剛念完一年級。Google目前正試圖將史丹福、哈佛、密西根大學、紐約市立圖書館和牛津大學的幾百萬本藏書數位化。該公司的目標是盡可能將更多書籍放到網路上,讓人們可經由網路搜尋這些書籍,藉此移除實體圖書館的藩籬。這是一個相當有野心的工程,對全球教育體系和社會也會產生正面與深遠的影響。
Google和其創辦人已經走了好一段路。但在此時,這兩位創辦人和這家公司還很年輕,一切才剛開始呢!
【2006/03/25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