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3月19日 星期日

大學之道》大學的任務? 研究與教學的拔河

■ 蔡翼擎
大學的任務是什麼?教學?研究?或兩者都是?或是其他的答案?
這個問題如果有明確的答案,則大學的定位或發展方向就會非常清楚;否則,不但定位不清,也無法樹立特色,更遑論邁向國際化。
可惜的是,拿這個問題去問大學教育工作者,許多人的答案不是模糊與擺盪,就是心中的答案與環境的實際要求有所差距,讓教育工作者充滿矛盾。
場景一》台大管理學院博士生口試會場
民國86年,台大管理學院教授、前商學研究所所長張重昭在台大管理學院博士生入學口試的會場,質疑一位考生:「博士只有兩條路走,不是教學,就是研究;你在企業界工作,有必要念博士嗎?」
博士是大學師資的主要來源,博士「謀生」所呈現的學術生涯內涵,代表的正是大學教育的內涵。張重昭為博士生涯下了定義,也為大學指出方向。
他的想法反映的是當今大學教育者的共識:大學最重要的任務,一是扮演好教學的角色,為國家社會培育人才;一是從事學術研究,開拓學術疆界,以扮演國家社會知識的開拓者,並發揮理論與產業實務循環加值的中介機制。
場景二》香港沙田帝都酒店
今年元月,香港沙田帝都酒店,香港中文大學管理學院院長李天生對著一群來自台灣的高階經營碩士班亞太營運管理組(APEMBA)學生說:「教授生存靠的是研究,而不是教學!」APEMBA學程是香港中大與台灣中山、長庚大學策略聯盟的雙聯學位學程。
一位學生質疑,教授一味要求學生作專題報告,卻甚少講授與分析,讓他覺得老師怠於教學,且有蒐集學生企業經驗之嫌。面對這樣的質疑,李天生一語道盡了現今學術圈的矛盾與殘酷。
他解釋,教學很重要,教學方式可以雙方溝通;但大學教授要發展,靠的是學術表現,沒有必要利用EMBA的實務經驗來求表現。現今的學術生態是:會教書固然重要,但要升等主要還是看論文發表,教育工作者隨時擺盪在研究與教學孰重孰輕的衝突痛苦中。
場景三》政大EMBA學生聚會
今年2月,一群政大EMBA的高年級學生聚在一起,拿著《金融時報》去年10月公布的EMBA排行榜,憂心忡忡地討論著。
這份排行表中,香港科技大學的EMBA學程擊敗諸多歐美名校,一舉竄升至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大陸中歐工商管理學院也大幅躍進,改寫了一國獨霸全球商管高等教育的局面。
議論紛紛中,有人提議:「我們去找院長和執行長談談!」於是他們邀約政大商學院院長周行一和EMBA執行長張士傑,希望趁著當天的午休空檔,討論「我們EMBA的競爭力在那裡?」
這三個場景,時空縱有不同,反映的卻是息息相關的問題。在大環境變化下,「我們大學的基本任務是什麼?」這個最根本的問題,其形式定義雖仍存在,實際情況卻激烈擺盪與迅速模糊中,以致「研究」與「教學」孰重孰輕,如何建立特色與競爭力,都成了糾結的難題。
去年,世新大學獲得教育部的教學卓越獎,這對積極追趕國立大學的世新是一大鼓舞,世新管院院長徐木蘭頗有所感指出:「現在為什麼都偏重研究?學生繳學費,就是要受教育,大學最重要任務是把學生教好!」
在一次大學管院院長與教授間非正式的座談上,長庚大學管院院長吳壽山坦言,他非常佩服東吳大學校長,「他敢公開聲明,東吳大學的定位是要成為『教學型的大學』!這可能是國內第一所如此定位的大學。」
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學務長戴貞德,對目前連技職體系的科技大學甄選老師也要看學術論文發表篇數,表示不解;政大商學院院長周行一也曾感嘆,在現今這種荒謬的評鑑制度下,「所有大學都長成同一個樣子。」
在國內各大學臨淵羨漁、高喊建立國際競爭力之際,最務實的做法可能是回頭檢視:大學的任務是什麼?大學生與研究生的素質是提升了還是退化了?
【2006/03/19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