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3月23日 星期四

專業新義》議論力

■ 大前研一
日本麥當勞社長藤田田說過:「討論是找出最佳方法的途徑之一」。英特爾的兩位創辦人諾宜斯和摩爾,也十分鼓勵所謂「建設性對立」的對抗式討論。
在意見互相對立的情況下,真正的最佳方法,往往和雙方的原始主張都不相同。為了找到佳方法,必須不斷討論;而商業世界就在這反覆的討論中進化與繁榮。
商業環境正在劇烈變動中,討論的意義和重要性,不但沒有衰退,反而與日俱增。在看不到前方道路和成功方程式的時候,理性討論更顯重要。
「discuss(討論)」這個字,是由否定意思的「dis」和「cuss(咒罵)」二個字組合而成的。所以討論的原始意思是,不論反對對方意見或提出自己的見解,都不可以淪為謾罵。而「debate(辯論)」的「de」是「下」的意思,加上「bat(打)」,原來的意義是「打倒」。所謂「討論的能力」,既不是用在千方百計駁倒對方,也不是用在花言巧語哄騙上。
邏輯思考 最佳指南
事實上,在歐美社會中,討論和辯論已普遍成為追求真實的手段,而且不只商業世界如此,學校或社區也一樣。
英語能力再強、學習再多的異國文化,若不會邏輯思考與邏輯討論,就無法養成議論的能力。業餘者可以用感情和經驗來討論,但是專業人一定要用邏輯。
常識與經驗的奴隸,一直在尋找周遭蛛絲馬跡的暗示。換言之,自己提出的解答,其實都在不知不覺中照著別人的要求在走,只是程度的差別而已。
在鼓勵暗示的環境中,遵行上司命令的執行者輩出,卻很難培育出敢於破壞慣例和常識的創新者,以及和世界一流競爭者平起平坐、對等討論的國際級人才。
關於議論必須具備的素養與見識,都可以靠後天努力,在適當的環境中磨練獲得。不論從何時開始訓練,一定都可以感受到明顯的進步。
遇到第一次遭遇的事就一籌莫展,離「專業」還有很大的距離。避開未知的課題,只在知道的事情或經驗中打轉,既安全舒適,風險又小;但同樣的,收穫也少,更不用期望會有什麼創新。因此,參考成功經驗,遵循當時的步驟雖然可以減低風險,但恐怕結果無法令人滿意。
機智 強化提問能力
那麼,正確做法到底是什麼呢?依然還是「理性的思考及行動」。不論是征服未曾經驗的課題,還是和新工作交手,邏輯思考都是必要的。參加沒有地圖也沒有路標的越野賽,邏輯思考就是最好的指南針。
邏輯思考首先要提出假設,然後依照事實檢驗它。但是大部分的組織都誤把假設當作目標或結論,沒有檢驗及修正的機制。他們常把「邊走邊想」掛在嘴邊,事實上根本就是「只走不想」。
討論的時候,隱藏自己的想法、扭曲自己真正的意思,反而是不利的。聽不到該聽的意見,就無法達到討論的目的。但是,同樣的內容,倒是可以考慮對方的性格、情緒,採取不同的切入角度,或者靈活運用直接、間接的方法,讓你的提問多些「個性」。要注意的是,你的目的不可以因為提問方式不同而改變。提問最重要的就是,緊扣想知道的結果,尋找一個適當的入口。
不論如何理性的人,遇到反對意見,多少會意氣用事,這時機智就是非常重要的提問能力。視情況運用深思熟慮或機智的問題,可以緩和場中的緊張氣氛。當然,問題一定要有憑有據,而且合理。
(本文摘錄自天下文化出版《專業—你的唯一生存之道》)
【2006/03/23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