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3月21日 星期二

心靈管理》打開心靈之窗 找到生活的力量

■ 蔡翼擎
追求經濟成長的社會強調競爭,而競爭不論在物質或精神層面都是零和的賽局。物質層面上,有人一定要贏,就會有人輸;精神層面上的輸贏則更為慘烈,因為它的零和是「零加零」,雙方的心靈都耗損貧乏,無一贏家。現代人要超脫永無止境的競爭,尋回自我根本的價值,便要透過提升自我的人文素養進行心靈管理,瞭解均衡的美更雋永、心靈的充實力量更大。
極致美學 雋永平衡
台中技術學院校長阮大年日前受邀在中華知識經濟協會主辦的「心靈講座」演講,他表示,人生觀會影響人一生的發展取向,集合起來也影響一個社會的發展方向。
小時候,阮大年是個愛思考的小孩,常常想「什麼叫做生命?」這個問題。祖母的過世似乎讓他在懵懵懂懂中有些瞭解生命。
阮大年回憶,祖母終日關在幽暗的房間裡,點著香、拜著佛。祖母不愛踏出房門,阮大年和姊姊們也不愛進去。一天,父親叫醒他和姊姊,告訴他們「好婆」(他們如此稱呼祖母)快去世了。幼小的阮大年跟著爸爸進去探望祖母,看到祖母一動也不動地躺在床上,眼角卻有眼淚;就在大家環繞著她不久,祖母突然清楚的嘆了一口氣,爸爸就哭起來了,說「好婆過世了!」
那一刻他知道,祖母一輩子唸經拜佛,其實是害怕死亡、準備死亡,臨終前還是超脫不了害怕。他隱約體悟到:人的結局都一樣,不一樣的是過程,活著應好好過生活。
心靈力量 抽象強勁
後來,阮大年唸了美國南加大的材料科學博士,卻隨著年紀的增長愈來愈相信心靈的力量。
他說,在嚴格的科學背後,科學家往往發現有自己解釋不了、浩瀚無涯的宇宙力量,而成為虔誠的宗教信仰者,牛頓、愛因斯坦就是明顯的例子,牛頓還比喻自己一生所建構的知識「只是一個小孩,在海邊撿到一個貝殼」。
知識是比較持久的力量,是人類解讀自然的心得,透過知識可以天人合一、自在生活。但知識所解釋的大部分是看得見的世界,往往是暫時或局部的真理,也因此知識必須隨著改變。
上帝其實是把永恆放在人類的心裡,只要透過心靈,自然可以生活得很充實。阮大年舉英國最近開的「黑店」為例,店內漆黑,讓人伸手不見五指,客人必須摸黑吃東西,也不知道吃的是什麼,完全要「用心體會」,以此新鮮經驗作為賣點。
阮大年要大家思考一下「什麼叫做眼睛?」事實上,眼睛需要其他的光來點燃。眼睛是身上的燈,眼睛明亮則整個人明亮耀眼,老年人看起來多數顯得暗沈。原因就在眼睛昏暗,點亮眼睛的光源便是來自心靈的眼睛,因此,聖經說:「如果心靈的眼睛瞎掉的話,是多麼大的黑暗!」
在過度競爭的社會,人人競逐累積物質,並視之為成就,陷入這種零和賽局的結果是生活憂鬱、心靈空虛。經濟力量決定一切嗎?生命中的美好事物買得到嗎?愈珍貴的愈是買不到的,生活樂趣買不到,生命更買不到。
阮大年說年輕時比較膚淺,很愛聽古典樂曲,但有時會憂慮自己「不務正業」荒廢時間聽音樂,後來想通了:透過音樂的陶養可以產生更大的力量。
「心靈的需要,早晚還是要面對。」阮大年認為,物質需求要儘量簡化;大部分的人是入世的,身體還是要養,但不要忘記信仰、心靈的需要。
如何管理心靈?心靈需要的是什麼?心靈需要的是「信、望、愛」。
永恆力量 與生俱來
阮大年表示,信望愛是人與生俱來的天性,也是心中永恆的力量;不過,稍長以後,長輩會教我們「不要相信別人,尤其陌生人,對你好都別有意圖。」於是,美好的人性力量消失,從「相信」變成「懷疑」。
信望愛也是心靈管理的三階段,有時也是人生的三階段。舉例來說,父母剛開始都相信(信)自己的小孩是天才,後來漸漸發現,小孩不是天才,於是轉而希望(望)他早點開竅;到了小孩長大後,發現他們其實很平庸,父母的想法便變成:只要「愛」他就好了,什麼都不重要。
以管理角度來看,信是「道路」,望是「目標」,愛是「做事的方法」,這三者開啟的都是心靈的眼睛,帶來永恆的力量。
阮大年認為,人性轉惡、靈明喪失,就像希特勒可能因為缺乏一隻推動搖籃的手,以致沒有信望愛。「我們要為重要的事花點時間,讓人生成熟,也讓社會美好。」
【2006/03/21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