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8月2日 星期二

IBM 開放性創新 吸納研發能量

■ 蔡翼擎
7月21日,台灣IBM公司與台灣大學共同宣布「電子產業價值鏈的隨需服務」聯合研究計畫,這是IBM落實「開放性創新」理念的策略行動之一,不僅開啟台灣一流學府與國際標竿企業頂尖研究接軌的大門,也更加落實IBM以開放性研究結合世界一流大學菁英研究力量的理念。
台灣IBM總經理許朱勝表示,IBM每年贊助全球知名大學研究計畫,藉此和全球頂尖人才合作,網羅校園菁英人才,堅強公司研發陣容。
1990年代經過有史以來最大生存危機的淬煉之後,IBM對於市場需求與產業環境的快速演變已深有警覺,董事長兼執行長帕米沙諾 2001年開始推動「隨需應變業務」(On Demand Business)。利用IBM先進的電腦及科技服務競爭優勢,提供商業解決方案,協助客戶轉型為隨需應變企業,對環境變化具有立即反應的能力。在此構念下,諮詢、委外、改造、合併等任何企業轉型服務都是IBM重點發展的業務,藉著新業務注入新的成長動力。
全球性合作 打破局限
然而,即使是全球頂尖企業,要帶領所屬產業進行開創性突破,仍會受限於資源、人才及創新能力。許朱勝指出,電子產業面臨的市場需求與產業環境快速變化挑戰,唯有透過全球性合作,才可能研發迅速、彈性且具成本效益的商業解決方案;儘管電子產業已研發許多協同供需鏈的管理平台,至今仍未達成建構隨需應變整合性方案的目標。
IBM美國華生研究中心商務資訊部門研發經理張鴻洋博士指出,為推動產業創新,IBM秉持「開放性創新」的理念,2001年起透過全球八大研究中心,推動開放性研發,亦即以聯合研究的方式,結合企業外在環境的研究力量及智慧。
「IBM聯合研究計畫」(Shared University Research, SUR),就是一種開放性研發,以IBM的IT軟硬體及技術研究人才,結合全球一流大學的研究能量,重點突破資訊科技產業的瓶頸,並探索未知的潛能。
擔任IBM與台大聯合研究計畫主持人的張鴻祥指出,今年IBM的SUR計畫著重在隨需應變電子商業的創新研發,並試圖整合商業價值、基礎架構價值及前瞻性運算技術等科技領域。經過嚴格的審查評比,IBM認為台大電機系、資管系、電子所及工業工程所等跨三院整合研究團隊,有能力達成這些目標。
著眼半導體供應鏈管理
IBM將開放已研發的隨需應變系統,作為台大研究的基礎平台,據以建立「隨需研發服務實驗室」及「隨需商務實驗室」,進行整合研究。台大將以台灣最具競爭優勢的半導體及3C產業作為研究對象,研究內容以半導體供應鏈管理為主,並以3C產業及中小企業需求鏈管理為輔助工具,研究整個產業價值鏈從晶片研發、設計、製造、乃至於電子產品通路行銷,如何隨市場與客戶需求,妥善運用全球資源提供快速、彈性、可靠且低成本的客製化服務。
張鴻洋指出,研究預期成果包括創新的服務模式、整合性解決方案的設計、促成技術的開發與應用等。換言之,若研究達成預期目標,將使台灣半導體及3C產業產業價值鏈,成為能隨市場需求快速應變的有機體系,所產生的產業關聯效益,料將進一步提振台灣經濟。
IBM以極佳的誘因吸引一流大學參與聯合研究。聯合研究的運作模式是由IBM提供IT軟硬體,並從產業面觀察,協助檢視研究成果能否商業化;同時由IBM華生研究中心提供聯合研究所需的技術及顧問諮詢。更大的誘因是,研究成果的智慧財產權歸屬於大學。
以此聯合研究個案為例,IBM提供的Rational系統軟體或BBZ資料庫軟體,都動輒二、三十萬美元,所投入的顧問諮詢,經濟成本更難以估計,絕非資源有限的大學所能負擔。2001年至今,IBM和全球各大學共進行229個聯合研究計畫,若只計經濟性投入,成本已逾1億美元。
提供優厚誘因進行聯合研究,對IBM有何好處?以此個案而言,若台大研發成功的隨需應變創新服務模式及整合性解決方案,能被全球半導體及3C產業所接受,IBM可望大幅擴展隨需應變業務。
成果落實應用在各區域
在全球眾多申請單位中,台大能脫穎而出,成為台灣第一所參與IBM聯合研究計畫的大學,固然台大是研究能力足以和世界頂尖學術單位並駕齊驅;也凸顯台灣半導體及3C產業在全球供應鏈中的策略性地位。張鴻洋指出,IBM是全球性企業,公司發展應能落實於子公司所在國。
事實上,此種相輔相成的發展政策,從另一角度來看正是全球化企業的競爭優勢。全球化企業利用世界各地最優質、最經濟的人才與資源,轉化為無以匹敵的競爭力。全球化企業本身即是一個開放體系,對局限於特定地理區位、形同封閉體系的在地企業構成相當大壓力。如此龐大的開放性企業體若從研究端就開始採取開放性措施,吸納全球各地的研究與創新能量,持久性競爭優勢就能持久不墜。
【2005/08/02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