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3月31日 星期四

工研院 研發後盾與創新來源

■ 李鍾熙
中小企業如何善用外界資源,達成研發創新目的,又降低投資風險?
面臨微利時代,研發創新成為形成差異化、確保獲利力的必要作法。尤其對活力強、機動性高、甘冒更高風險的中小企業而言,研發創新正可創造它們競爭的優勢。但另一方面,中小企業也面臨資源有限、無法大舉投資研發的挑戰,如何運用外界資源達成研發創新的目的,實為關鍵。
以合作建立研發創新管道
工研院身為跨越多重產業技術領域的應用研究機構,下設七個研究所與六個技術發展中心,每年平均為二、三萬家企業提供研發與技術等各項服務,包括人才培訓、開放實驗室、設備租借、技術移轉等,這種形同於委外的彈性作法,讓中小企業不需冒險投資設備購置或人才招募,仍能利用最新技術,取得所需的創新能量。
對中小企業而言,建立「借重外力」的觀念,攸關重要。也就是說,中小企業本身擁有核心構想與策略,但利用外界資源進行研發等工作,這種虛擬企業的形態,讓小規模的組織也能創造高營收與高附加價值,不少知名藥廠都已採取這種作法。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談研發創新,都過度集中在所謂的專利或硬體,這是競爭資本雄厚的戰局,絕非中小企業所能負擔,但在知識經濟的浪潮之下,知識創新顯然能帶來更寬廣的空間與商機。因此,所謂的研發創新,不僅限於科技或產品的創新,還包括行銷形式、產品設計與營運模式的創新。
舉例來說,最重視研發創新的產業,當推製造業,但知識創新則可將創意的力量,推廣至更多樣化的產業,運用科技來建立新的業務或服務模式,甚至發展出軟性的內容等,都是深具價值的創新作法。技術面與業務面的連結,所產生的產品化與商業價值,足可讓追隨者一躍成為創新者,甚至比技術原創者更能獲得豐厚的巿場報酬。
創意激發 台灣創造
台灣產業向來以代工為主流,而且通常只占供應鏈的一環,缺乏整體產品的概念。但近年來,我們發現巿場愈來愈重視「設計」,所以,工研院去年正式成立創意中心,就是希望以人為本,從人性與社會需求的角度,揣摩生活形態變化帶來的新機會,引發科技的創新應用概念,把人文、藝術、地方特色及傳統文化納入科技。
工研院希望藉此激發出不一樣的研發創新能量,以做為商品化及知識化的基礎,我們也因而招募許多非技術人員,涵蓋心理學、大眾傳播、藝術,甚至社會學等不同範疇。
由工研院創意中心及經濟部技術處主導,國內多家知名企業共同催生的「新世代創意聯盟」(NEXT Con-sortium)去年底正式啟動。「新世代創意聯盟」將陸續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MIT Media Lab)等國際頂尖創意機構形成策略夥伴,協助台灣產業跳脫思考的框架,並且把創意的思維擴散到企業內部,如此,根本且結構性的蛻變才會真正發生,推動產業走向「台灣創造」的願景。
不可否認地,刻苦耐勞是台灣企業的特性,但在低價商品泛濫的今天,這種競爭力正在快速流失中,如何以技術為基礎,走向科技的活用活化,不只想到滿足客戶的需求,還要看的更遠,考量最後使用者(End User)的需求,從中找出更多新的創意,才是突破自我限制的關鍵。(系列之五)
(作者是工業技術研究院院長,林貞美整理)
【2005/03/31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