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3月27日 星期日

另一種中國印象 經營環境的微觀耕耘

■ 李清潭
做為一個致力國際化的經理人,你對中國大陸的企業經營環境擁有哪種印象?是時間上的20世紀的90年代?或是空間上城鄉差距的刻板概念?當中國累積20餘年的開放和經改經驗後,如何調整經貿和外資政策的操作層面,可能遠比外界舊有的印象更值得觀察。
如果一個國際化企業的執行長(CEO)以為,中國2003年9月上場的宏觀調控,等同於國家干涉主義無限上綱,或是中央集權、全盤阻撓市場經濟和私有企業自由發展,這可能是個嚴重的誤解。
宏觀調控不是唯一面向
國際CEO談論中國的企業經營環境,不妨也回顧晚近數年其培育MBA教育的同樣手法,既明快又帶細膩。時間上,中國面對國際競爭的作法,可能直接採用國際作法或標準,直接內外接軌,進行強勢調整;空間上,借重強者做為領導作用,放棄整體宏觀層面,導入競爭力量,在重點地方激化優質環境。綜觀之,這手法不僅僅是「宏觀調控」能解釋的,必須加上「微觀耕耘」才能窺其堂奧。
如果我們以世界銀行對於中國經濟的研究作分析,可發現近年的研究評論態度,和千禧年之前比較,不僅友善更是具體認同。例如,世界銀行研究贊同,中國政府把提升地方投資環境做為考察地方政府工作成績的作法,有益於企業環境的改善。
2003年12月16日,世界銀行網站公布的《改善投資環境,提高城市競爭力:中國23個城市排名》報告。這份英文版報告長達91頁,選取中國23座城市作為分析中國投資環境的樣本,調查統計最近兩年的資料,分別以十項主要指標衡量並排名,最後綜合既有靜態資料和未來動態潛力另做排名。
世銀調查大陸23座城市
此次調查主要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於2001年在北京、天津、上海、廣州和成都這五座城市進行,每個城市選擇300家企業進行調查。2002年對這些城市和企業進行後續調查。第二階段於2003年開始,範圍擴及東部沿海到中西部較不發達地區的18個大中型城市的2,400家企業。整體上,所有調查約涵蓋3,900家企業。
報告撰寫人自稱,他們針對數個國家進行這樣的專題報告,幫助這些國家評價自身的投資環境、確認改革方向,以提高生長力、提升投資效果、最終創造更多就業機會並促進經濟增長。該報告特別強調,中國的經濟發展迅速,在國際上倍受矚目,做這項調查也試圖破解中國經濟發展取得優異成績的迷思,但在具體做法上,捨棄主要從整個國家宏觀層面來考察的角度,而是把考察對象指向各城市具體的投資環境以及企業的表現。換言之,中國經濟發展政策是有其細膩的一面。
世界銀行表示,中國政府開始把提升地方投資環境,視為考察地方政府工作成績的主要考量之一。該報告的主體部分主要圍繞十項指標,論述中國23座城市的投資環境,這十項指標分別是:
基礎建設:公路交通、水上運輸、通信、燃氣、電力、用水等,都是企業發展的必要條件。
當地市場進出障礙:由於地方保護主義的存在,企業在拓展全國市場時受制於不同省分、城市構築的障礙。
勞動力市場的靈活性:勞動力供給和雇主需求兩者互相配合的程度,這也反映相互勞動力市場的靈活性。
生產技能和技術後備:研究人員認為,當地勞動力的生產技能和技術後備力量,反映一個城市持續發展的潛力,因此有必要用三項細分指標(受正式培訓的工人比例、技術工比例和人均研發投入),以反映投資環境。
國際融入程度:企業參與國際合作、開拓全球市場等幾項因素,都影響到企業的生命力,這一點對發展中國家尤其重要。
民間企業參與度:在中國經濟發展和體制改革的浪潮中,伴隨著中小型國有企業改制、鼓勵發展民間企業、政府減少對企業管理的干預等,民營企業的市場參與度顯著提升。
政府效能與廉潔:包括政府提供社會大眾的物品和服務、充當怎樣的協助配合作用等,這份報告率先選擇以企業與政府打交道的開銷占企業收入的比例,來暗示政府的廉潔度。
稅負:中國地方政府在改善投資環境方面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各地政府對企業課徵的稅負不同。
法院工作效率:法院工作效率也是政府效能的一個面向,以解決商業糾紛案件所需的時間作為衡量指標。
金融環境:報告稱「健康的金融服務與企業成長休戚與共」。此一指標具有三個面向:企業是否擁有向正規銀行借款的管道?企業憑藉商業信用間接獲得資金?企業為獲取銀行貸款是否要付出額外的「公關」費用?
杭州、上海、溫州拿A級
透過這些指標衡量後,杭州、上海、溫州這三個構成長江三角洲的城市金融環境最佳,等級為A。接著是廣州、重慶,然後是本溪、鄭州、武漢、蘭州、南昌和南寧。至於其他城市居中游水平。
世界銀行剖析,中國政府將提升地方投資環境,視為考察地方政府工作成績的主要項目之一,這種政策轉折不僅值得做為國際經營教材,更是值得以意識形態判斷中國市場的經理人,重新檢視自己的決策背景因素:究竟自己對於中國經濟發展,存有哪一種印象?評估一個經濟體的經營環境,若捨棄從整個國家宏觀層面來考察的角度,而將考察對象轉向各城市具體的投資環境以及企業的表現,這可能有何優缺點?這不禁讓我們憶起哈佛管理學院教授康特(R. M. Kanter)所寫的「世界級:區域性企業也能競逐全球」,書中描述許多「東山再起的城市」,並論述四海派和地方派對於國際化政策和環境的不同選擇。
台商CEO得到什麼啟發
進一步言之,中國大陸從政策層面改善投資環境,是否讓台商CEO察覺中國市場內企業經營環境的幾項連鎖變化和努力趨勢:
1.打破地方保護主義,促進國內市場的一體化;
2.借鏡上海、廣州、深圳等沿海城市的經驗,進一步融入經濟全球化浪潮;
3.擴大政府和民間對教育培訓的投資,增強勞動力的技能與技術;
4.增強勞動力市場的彈性,建立聘用和解雇的靈活機制;
5.推動金融體制改革,特別要為中小企業和新興企業創造健康良好的金融環境;
6.在企業重組過程中,所有權轉變應與加強公司治理同步進行;
7.適當發揮政府管理職能,在「管制」(regulation)與「去管制」(de-regulation )中找到良好定位。
面對世界銀行《改善投資環境,提高城市競爭力:中國23個城市排名》的剖析,台商CEO檢視這些「東山再起的城市」,心中浮現的是哪一種中國印象?
(作者是中山大學企管系教授兼系主任;電子郵件:ctjlee@mail.nsysu.edu.tw
【2005/03/27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